(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持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強化質量強省意識,瞄準國內外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質量效益、能效環保、安全生產等水平,推動石油化工、精細化工、新型煤化工、有色冶金、高端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實施“互聯網+制造”行動,加快互聯網技術在企業生產、銷售、管理全過程的綜合集成應用。圍繞重點產業的核心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開展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提高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提高產品質量信譽、品牌附加值和企業軟實力。重塑原材料工業競爭新優勢,加快由基礎原材料大省向材料加工大省轉變。
(三)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作為新興產業的主導產業來打造,實施優勢產業鏈培育行動,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建設以河西走廊為重點的千萬千瓦級風光電基地,加快電力外送,擴大就地消納,推動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發展。大力發展新材料,培育新材料產業化示范基地。聚焦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產品和應急裝備、核產業等新興領域,加快產業化步伐,推進民用核產業園區建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發展智能化產品,實現智能制造新突破。加快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蘭州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發展現代中藏藥、生物制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做大做強隴藥產業。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壯大信息技術產業,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加快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提升各類園區產業承接、孵化、培育能力,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順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新態勢,著力擴大居民消費,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現代金融、信息消費、保健養生等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引導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培育新的消費業態,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物流集散中心建設,促進流通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高起點挖掘謀劃整合旅游資源,增強優勢品牌國際影響力,打造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建設大景區、名城名鎮和少數民族特色城鎮,優化旅游環境,強化基礎設施和旅游業配套功能,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旅游強省。健全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蘭州區域性金融中心。提升重點領域信息化水平,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發展新興信息產業,促進信息消費。大力發展特色保健養生產業,推進醫養融合,建設全國綜合養老示范基地。
(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圍繞保供給、保安全、保生態、保增收,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具有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的農產品開發,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突出區域特色,明確發展定位,優化布局結構,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形成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格局。加快國家級與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旱作農業示范區、農墾國有農場、特色產業種植基地建設,示范引領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草食畜牧業、優質林果、設施蔬菜、中藥材、現代制種、釀酒原料等優勢產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地域特色鮮明的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科技創新推廣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保障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信息化和機械化。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保障能力
搶抓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的機遇,科學布局、統籌規劃,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加快交通、信息、水利、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內通外暢、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和綜合網絡體系,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完善交通路網。交通是我省短板和瓶頸所在,也是優先發展領域。實施“6873”交通突破行動,統籌規劃建設公路、鐵路、航空、管網、郵路等配套支撐的交通運輸網絡。強化國省高速公路、干線鐵路等骨干路網建設,加快省際出口通道聯接,推進省內一般干線公路聯網加密,加強地級行政中心和縣級節點、重要交通樞紐、物流節點城市和重要旅游景區道路聯通。加快推進蘭州城際快速路網和區域路網建設,提升中部地區通達能力;以構建東西千里大通道、南北橫向高速通道和打通斷頭路為重點,強化與周邊省區區際聯通。拓展省內通達國內、國際及地區航線網絡,加快通用機場建設。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增強重要節點城市交通支撐保障能力和水平。
(二)暢通信息高速公路。實施網絡強省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發展,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設立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規劃建設“云計算”數據中心。優化骨干網絡架構,增強網絡容量和傳輸能力,創建“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試點城市,組織實施“寬帶鄉村”和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推動電信、廣播電視和互聯網融合發展。加強基礎測繪,完善地理信息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加強信息安全建設。
(三)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著力實施“6363”水利保障行動,加快以引洮二期、白龍江引水、引黃濟臨和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為重點的骨干水利工程建設,構建區域協調的水資源配置體系、保障有力的區域供水體系、安全可靠的農村供水體系、增產增效的農田水利體系、防控有效的防洪減災體系、人水和諧的水生態保護體系,基本實現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態安全。推進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一體化建設運行。開展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探索水利工程股權出讓、委托運營、整合改制等建設運營模式。推進水權水價改革。明確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促進水利工程良性運行。
六、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統籌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
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是我省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拓展區域發展空間,推進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發展,培育壯大若干重點經濟區,提升城市帶動力,開辟農村廣闊發展空間,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一)推進區域聯動協調發展。按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要求,創新區域合作體制機制,構建中部、河西走廊、隴東南三大經濟區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中部經濟區率先突破發展,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強化蘭州在全省的輻射、帶動和支撐作用。圍繞打造特色鮮明、功能齊全、服務配套、環境優良的現代化新區,加快蘭州新區發展,努力打造支撐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推動河西走廊經濟區組團聯盟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整合要素資源、強化協作互補,提升交通樞紐和經濟通道功能,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支柱產業集群,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隴東南經濟區整合協同發展,加快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加強資源開發,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建設西部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能源化工基地、有色金屬資源開發加工基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歷史文化生態旅游區。用好國家支持政策,加大對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
(二)促進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深入實施中央推進藏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治久安的意見和藏區“十三五”發展規劃、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和國家支持臨夏州加快小康社會建設若干意見,進一步落實我省支持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的意見。以建設“兩個共同”示范區、生態文明示范區為目標,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為重點,加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水利、電力、信息和城鎮基礎設施,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工程建設,實施游牧民定居提升改造和林區村民住房改造,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穩步壯大以清真食品、畜牧業為主的民族特色優勢產業,建設面向中西亞、東南亞的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生產加工基地,促進自然景觀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發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學水平,提高就業、醫療、住房、養老等民生保障水平。以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國家重點紅色旅游區、現代旱作農業示范區、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區為重點,著力改善革命老區群眾吃住行等生產生活條件,加快以交通、水利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以流域治理、退耕還林等為主的生態建設,加快發展石化、煤炭等資源產業和特色優勢農業,提升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實現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堅持以人,以提高城鎮化質量為關鍵,以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為目的,以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保障,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遵循經濟規律優化城鎮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協同發展。提高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水平,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增強城鎮集聚產業功能,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更好融入城鎮。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在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培植壯大地方財源、加大地方轉移支付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加強城市公共交通、市政設施、地下管網建設,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和服務能力。推進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設。堅持產城融合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促進就業創業有機結合。穩妥推進縣改市、鄉改鎮工作。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加大城鎮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統籌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進城鎮公共資源向農村延伸,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機制。健全城鄉規劃,確保落地實施。協調推進城鎮化制度改革,全面深化社會保障制度、公共服務等領域改革,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高建設水平,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七、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平臺,按照建設“一帶三區十三板塊”的總體布局,堅持保護“祖業”、推動事業、發展產業并舉,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建設文化強省。
(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黨員干部、教育人民群眾,用中國夢和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加強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普及科學知識,倡導全民閱讀。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傳播正能量。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加強人才培養。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和傳承創新,實施一批歷史重大人文古跡再現工程。加強甘肅歷史文化的活化宣傳和價值挖掘。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提高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加強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
(三)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統籌全省文化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加快以黃河文化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敦煌文化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始祖文化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建設。以重大文化項目和工程為支撐,加強文化資源優勢轉換,提升文化原創力和品牌影響力。加快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網絡文化等文化產業發展,積極培育創意設計、動漫游戲等新文化業態,實施文化數字化服務工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支持鼓勵省內骨干文化企業發展壯大,促進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堅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依托豐富的歷史、人文、民族、自然等資源,大力發展古色、綠色、紅色、特色等彩色旅游業,加快培育自駕、低空、戶外、徒步等新型旅游業態。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培育體育運動市場。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
八、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促進綠色富省綠色惠民
我省作為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必須以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和循環經濟示范區為平臺,以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為抓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一)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嚴格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界限,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根據區域功能定位,合理劃定市州和縣區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比例。推動重點開發區提高產業和人口聚集度。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完善空間規劃體系。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基地、園區、產業鏈等為載體,加快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推動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支持清潔生產,推進有色、鋼鐵、石化等傳統產業綠色改造。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發展以新能源為主的清潔能源。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發展分布式能源,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主動控制碳排放,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制度,推進重點領域節能減排行動,繼續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化,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三)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以水定產、以水定城,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等工程,建設節水型社會。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用地規模。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創建活動。培養公民環境意識,倡導合理消費,管住公款消費,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四)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以提高環境質量,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計劃。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開展生態資產評估核算和生態補償試點,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嚴格環保執法,落實環保信息公開制度,開展環保督查巡視,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保護森林、河湖、濕地、草原、冰川,加強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實施分區域綜合治理,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強化江河源頭和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加快實施祁連山、兩江一水、渭河源、董志塬、關山等重點區域生態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繼續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大退牧還草力度。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積極爭取建設國家公園。加強水土保持和梯田建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
九、全面深化改革,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深化改革是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發展活力的必然選擇。緊緊圍繞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著力破解制約我省改革發展穩定的瓶頸問題,加快推進制度創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厘清政府市場邊界,依法高效履行職責,著力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完善實施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推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提高政府效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推進政務公開,加強績效管理,強化行政問責,提高政府執行力。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完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機制。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引進各類戰略投資者,推進股權多元化。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改組組建一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推動國有資本布局戰略性調整,向關鍵領域和行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三)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等權能。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建立政策性農業信貸保險體系,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提升金融服務農業農村能力。深化農業科技體制、農田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改革。
(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規范政府舉債融資體制,有效防范債務風險。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對貧困地區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調整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按照國家要求做好各項稅收制度的配套改革。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
(五)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場開放,引進全國性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發展民營銀行、保險公司、村鎮銀行等多種類型金融機構,健全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加快發展地方金融業。充分利用國家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區域性資本市場,培育各類投資基金、產業基金和合作發展基金,提升直接融資能力。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提高競爭力和服務能力。發展普惠金融,引導金融機構下沉服務重心、創新金融產品,提高服務“三農”、服務基層、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能力。加強金融監管,防止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
(六)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競爭保障機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深化市場配置要素改革,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在城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有序流動。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增加有效投資,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積極推動電價形成機制改革,增強我省能源就地消納能力。深化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加快公共資源交易誠信體系建設。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激發企業家精神。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不合理規定,全面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促進非公經濟加快發展。
十、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建設,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發展,為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一)深入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加快推進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著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深入實施“13685”戰略,構建以蘭州新區為重點的向西開放經濟戰略平臺,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為重點的文化交流合作戰略平臺,以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為重點的經濟貿易合作戰略平臺。建立面向六大國際經濟走廊為重點的對外交流合作窗口。進一步提升蘭白、平慶、天水、定西、金武、張掖、酒嘉、敦煌等重要節點城市的支撐能力。重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交流和產業對接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生態安全屏障、金融創新支持等工程。圍繞形成縱深梯次開發開放空間格局,加快“走出去”和“引進來”步伐,充分挖掘和利用國際友好城市資源,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和國家經濟技術交流和產業合作;加強與中西亞國家的對接合作,建設連通中原、東部沿海向西開放的生產加工貿易基地;積極推動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歷史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發展,提升我省對接中西亞、聯接南亞、銜接東亞的重要對外經濟走廊戰略地位,努力將甘肅打造成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和次區域合作戰略基地。
(二)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完善對外貿易布局,創新外貿發展方式,加強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壯大裝備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導產業。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實施優進優出戰略,積極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和資源保障基地,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積極推進沿邊開放。以蘭州新區以及國家級開發區等為重點加強經濟合作,加快企業出城入園和產業集聚,積極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以“蘭洽會”為重點深化經貿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蘭洽會”質量和水平。以敦煌為重點,依托重要節會和平臺,促進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推進蘭州、嘉峪關、敦煌三大國際空港和蘭州、武威、天水三大陸港建設,推進鐵陸航多式聯運,打造空港物流園區和陸路貨物集散中心。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建立便利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的體制,促進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建立健全對外投資促進政策和服務體系。
十一、保障改善民生,著力增進人民福祉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堅持普惠性、;尽⒕然、可持續方向,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實現全省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提高教育質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領導干部任職考察材
時間:2023-09-20 03:0:53領導干部的考察材料(
時間:2023-09-20 00:0:41干部考察材料不足之處怎么寫
時間:2023-09-13 06:0:11干部考察材料主要特點怎么寫
時間:2023-09-14 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