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工傷保險的經費也就有了來源,而且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動態化管理,名單都可以更換,這樣就可以確保凡是參加項目的農民工都有保險!苯鹁S剛說。
重執法
破解維權難還需意見落地
意見的出臺對于農民工工傷維權無疑是一個利好,但也有專家認為,一些“卡脖子”的因素仍然有待進一步解決。
有專家指出,意見提到工傷認定所涉及的勞動關系認定,依舊強調勞動合同。假若勞動監察部門沒有辦法監督建筑行業勞動合同的落實,在工傷認定時,工傷認定部門又咬住勞動合同不放,那么,工人自己申報工傷的維權之路就很艱難了。
“雖然文件中補充提到,除了勞動合同之外的其他證據也可以作為參考,但即便有了這些證據,還要經過‘一裁兩審’這種短則一年,長則兩三年的勞動關系認定的法律程序,有幾個工傷工人耗得起呢?”這位專家說。
李大君則提出,依照安全生產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因安全生產事故所造成的工傷,用人單位應在第一時間通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調查事故現場,并在一個月內為工傷員工申報工傷。
“但相關規定卻沒有說用人單位如果沒有在一個月內為員工申報工傷會承擔什么樣的懲罰。”他說,雖然意見提到了維權民工在自己申報工傷期間,發生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但這條規定過于軟化與模糊,對“工傷拒賠”的涉事單位不具備約束力。
李大君等提出,可以在工傷認定上落實“舉證倒置”,只要用人單位拿不出工人非在本單位遭受工傷的證據,就采信工傷事實,縮短工傷認定期限;提高違法成本,對建筑企業違法用工、不依法參保等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建議如“惡意欠薪”一樣,將“工傷拒賠”納入刑法范疇。
長期關注農民工問題的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盧暉臨認為,建筑領域農民工工傷維權難,最根本還是用工不規范的問題,工程層層轉包到無資格的包工頭手里,這本身就是不合法的。
如何為建筑業工人真正織起防護網,多位專家和基層工人表示,要多角度落實工傷保險,強化創新各項工傷維權制度的執行力度。勞動監察部門強化執法力度,落實建筑工人合同制,就能避免工傷維權可能遇到的程序瓶頸。
目前,有的城市已開始采取項目參保、商業投保等措施補位,比如要求項目在拿到施工許可證之前按工程報價的一定比例參加工傷保險,為該項目的建筑工人“捆綁”參保等。如合肥市就普遍采取了項
達州工傷十級傷殘賠償標準2
時間:2024-03-25 05:0:41廣安工傷十級傷殘賠償標準2
時間:2024-03-25 05:0:24宜賓工傷十級傷殘賠償標準2
時間:2024-03-25 05:0:47南充工傷十級傷殘賠償標準2
時間:2024-03-25 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