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地質構造復雜,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擠壓作用,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地震活動范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地震,簡而言之就是地面震動,但完整的解釋應該是指在地球內部某處激發的能量波,向上傳播到地面時因受阻而快速釋放能量,造成地面振動、晃動或破裂的現象。也就是說,一次地震產生過程由三個階段組成:能量激發、能量傳播和能量釋放。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宏觀前兆,簡稱宏觀前兆。比較常見的有,水位、水質異常,動、植物的習性異常,電磁場異常等。震前井水等地下水的異常變化,主要表現為水面陡漲陡落、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那么本文將為你介紹關于邯鄲地震帶發布的一些信息以及邯鄲歷史上上的地震記錄相關知識,地震來了我們該怎么逃生和注意事項。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雖然九寨溝距離邯鄲超過1000公里,但仍然有高層樓房住戶表示有震感襲人。盡管近年來邯鄲未受地震襲擾,但歷史上卻也曾多發,大邯小鄲工作室特意為大家整理了邯鄲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災害,借以啟示大家,地震從未遠去,生命值得敬畏!
邯鄲地處華北平原地震帶,地質構造復雜,轄區內有多條地震斷裂帶,其中大名--磁縣斷裂帶和太行山前斷裂帶在境內交匯,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據有關資料和歷史記載,自漢永元七年(95年)有文字記載起至1949年,全境發生強烈有感以上地震共計89次。其中造成破壞的地震有5次,分別是:后周太祖廣順三年十月(953年11月),大名發生4.75級地震,震中位置:北緯36.3°、東經115.1°,震中烈度為6度。據史料記載:"魏、邢、?地震,累日十余度,鄴都宮署內尤甚,屋瓦皆墮。"
元仁宗延佑元年八月二十六日(1314年10月5日),涉縣發生6級地震,震中位置:北緯36.6°、東經113.8°,震中烈度為8度。據《涉縣志》記載:"元延佑元年(1314年)八月地震,壞民舍,壓死362人。"清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十三日(1708年10月26日),永年發生5.5級地震,震中位置:北緯36.7°、東經114.7°,震中烈度為7度。
漢代至明代地震災害一覽
《永年縣志》記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十三日,永年發生5.5級地震,此后,地屢震,十余日乃止,壞民廬無算,倒城垛數十處。"
明清時期地震災害一覽
清道光十年閏四月二十二日(1830年6月12日),磁縣至彭城發生7.5級地震,震中位置:北緯36.4°、東經114.2°,震中烈度:10度。此次地震造成5485人死亡,20余萬間房屋倒塌。共波及6省140個縣,最遠的破壞記錄點為河南省的澠池,距震中約300公里,破壞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最遠的有感記錄點為南京市,距震中600余公里,有感范圍約65萬平方公里,是邯鄲轄區歷史上災情最為嚴重的地震事件。
清光緒十五年九月(1889年9月25日-10月23日),大名發生5級地震,震中位置:北緯36.3°、東經115.1°,震中烈度為6度。據《大名縣志》記載:"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九月,大名地震,壞房舍。"
華北地區有著兩個相對活躍的地震帶,一是華北(河北)平原地震帶,是從南邊的邯鄲往北一直到唐山,另一為燕山渤海地震帶,從西北地區的張家口一直延伸到東南的渤海灣地區。
這兩個地震帶共同的特點就是,地下均有較大斷裂層經過。值得一提的是,導致24萬多人死亡、16多萬人傷殘的唐山大地震,其下正是上述兩大斷裂帶的交匯處。事實上,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華北地區成為繼西部(新疆、西藏、云南、四川)之后,全國第二個比較活躍地震區域。
遇到地震不驚慌,鎮靜聽從老師教。
先后有序慢慢走,不搶不擠好寶寶。
來到操場有秩序,一個一個往外跑。
記住地震小兒歌,一定一定要記牢。
這個口訣教導大家,在地震來臨時要趕緊鉆到桌子下邊或用靠墊捂住最脆弱的頭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動的準備!胺亍⒄趽、手抓牢”的原則是盡快縮小目標并使身體保持在結實的屏障之下,以免被擊中。
廣東稅務局官網登錄入口:ht
時間:2024-02-12 06:0:16最新實時熱點話題素材
時間:2023-12-31 07:0:4910月的新聞時事熱點
時間:2023-12-29 08:0:51福建志愿服務網登錄入口:h
時間:2023-09-20 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