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帥”是近年來姑娘們心中“白馬王子”的金標準,高、富、帥三個字中,“高”還是排在第一位的。不過現實和想象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據昨天國家衛計委公布的數字,在中國,18歲以上成年男性身高只要超過167.1厘米,就沒有給平均身高“拖后腿”了,而中國女性的平均身高則為155.8厘米。
國家衛計委6月30日發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分析評估了十年來我國居民營養和慢性病狀況的變化。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7.1厘米和155.8厘米,平均體重分別為66.2公斤和57.3公斤,與2002年相比,體重增幅高于身高增幅。
看到這個報告,很多網友第一反應大多是:怎么這么矮?!紛紛表示“終于沒有拖后腿”“第一次感覺自己又高又瘦”!
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7.1厘米和155.8厘米,與2002年相比,6歲至17歲城市男女兒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2.3厘米和1.8厘米;農村男女兒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4.1厘米和3.5厘米,農村居民身高增長幅度高于城市。以12歲年齡組為例,十年間城市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3.8厘米和2.3厘米,農村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5.1厘米和4.4厘米。
超重肥胖增幅高于發達國家
報告指出,我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凸顯,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6.2kg和57.3kg。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個百分點,6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個百分點。不論成人還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長幅度都高于發達國家。
慢性病占總死亡人數的86.6%
報告顯示,2012年全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為533/1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86.6%。心腦血管病、癌癥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為主要死因,占總死亡的79.4%,其中心腦血管病死亡率為271.8/10萬,癌癥死亡率為144.3/10萬,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為68/10萬。經過標化處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數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數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國家社會經濟條件和醫療衛生水平的發展,是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
隨著全國成年男女平均身高的出爐,網上流傳的一份“34省男女平均身高表”也引人圍觀。排行表中,“山東大漢”平均身高為175.44厘米,山東女子平均身高為169.45厘米,均排名全國第一;河北省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為174.49厘米,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為164.50厘米,均在全國排名第6。這份網傳表格被打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烙印,但記者登錄國家統計局的官方網站查詢,并沒有發現與任一年度“各省平均身高”相關的統計公報或數據。正如網友所講,“也許此表僅供娛樂”。
分析:平均身高為啥不高?地區差異大還有“老一輩”
在國家衛計委所有公布的眾多數據中,身高這一項引起了最大的反響。“還以為自己是矮胖子,這么看其實自己又高又瘦啊!”因為這組數據而突然優越感爆棚的大有人在。質疑的也有不少:“都什么年代了,平均身高沒過1米7是在逗我玩?”“我身邊怎么找不到幾個1米67的人?”
“現在女生找對象,很多至少要求一米七以上吧,這樣是不是一半的男人都被刷掉了?”確實,不超過170厘米的平均身高總覺得和現實的印象有點不相符,這又是為什么呢?實際上,平均身高沒有印象中來得那么高,很大程度上是被老一輩“拖后腿”了,經濟條件、營養條件跟不上,很多老一輩男性的生長發育都受到了限制,因此才把平均身高的數據拉了下來。
專家告訴記者,這個數據肯定是準確的,平均身高比較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各地經濟水平和營養狀況不太一樣,導致身高發育有差異;二是因為調查包括老人,年長者的生長發育不能和年輕人比,所以平均數據就拉下來了。
專家說,如果將每個年齡段細分開來,就會發現,年輕人的平均身高并不低。比如江蘇省疾控中心版本的調查數據顯示,18~29歲男性平均身高達到171.2厘米。
最理想身高168厘米?并不科學
近日有網帖稱,科學家從適應現代化生產等角度研究發現,人類最理想身高為168厘米,最佳變動范圍是167~170厘米,原因是“身高每增加5%,身體需要多消耗20%的能量。身材高大者為了維持生存,增加了機體各器官的負擔,很可能會影響壽命”。
對此,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腦血管外科主任陳鑫表示“并沒有科學性”。陳鑫說,有一種疾病叫“馬凡氏綜合征”,患者身高普遍超過190厘米,而且手長腳長,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然而這是一種疾病,正常人身高175厘米或者180厘米,都是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的!
注意兩個快速生長期:1歲前和青春期
想要長得高,哪些方面要注意呢?記者了解到,除了先天因素,充足的睡眠很重要。據了解,每天的0點到1點,人體激素分泌最多,這個時間段如果能夠好好休息,對于長高肯定有幫助。
“孩子生長階段,最好每天保證8到9個小時的睡眠,最晚不要超過11點睡覺!苯K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何畏表示。此外,均衡飲食、營養充足,可以幫助骨骼生長。
此外要注意兩個快速生長期:1歲前和青春期。
江蘇省人民醫院小兒科主任周國平表示,想要孩子長得更高,可以在青春期時多給孩子補充營養,保證睡眠,并且讓孩子多運動。
專家支招:3個建議讓孩子長高些
對于這個問題,方志峰支招,孩子想長高,營養要均衡。3歲以上的小孩,平時要注意飲食的均衡,不能挑食。蔬菜、水果、肉類都要吃。一般青少年每天要攝入大約250克的動物肉類、一個雞蛋和250-300毫升的牛奶等。
雞蛋、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小孩應該每天堅持喝牛奶。相比于其他食物,牛奶里含有的鈣物質比較豐富,而且易于人體吸收,會更加有利于孩子長高。不吃肉的小朋友不容易長高,另外,對于智力發展也是不利的。
1、營養充足。孩子正在長身體的關鍵時期,補充營養很關鍵,蛋白質、維生素D、礦物質(包括鎂、鋅等微量元素),都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
這些食物可以多吃:黑芝麻、核桃,有強筋壯骨的作用;牛肉、雞肉,富含膠原物質;茄子、青椒、胡蘿卜、檸檬、石榴,都是不錯的蔬果。需要注意的是不宜過多食用辛辣易上火的食物,甜食、糯米類食物容易造成孩子挑食偏食,要適量。
2、多睡覺。睡覺的時候,腦垂體可以分泌更多的生長激素,一般來說,5歲以下的孩子,睡眠要保證在10個小時以上。再大些的孩子,睡眠也應該保證8-9個小時。
3、多運動;@球、跳高、跳遠等跳躍類運動,可以激發骨細胞的活力,但是運動要適量,循序漸進。此外,要讓孩子保持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也很重要,同時要注意,避免內分泌、消化疾病、感冒發燒等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釋疑:身高三大疑問個個有答案
1、怎么判斷孩子身高是否“達標”?
2-10歲孩子家長不妨做道“算術題”:(年齡×7+70)厘米=標準身高
怎樣判斷孩子身高標不標準呢?2-10歲孩子的家長可以按上面的公式算一算,按這個身高標準上下浮動10厘米左右都是正常的,如果明顯低于這個標準,家長就要注意了。
一般來說,孩子4歲前如果個子不高,還可能和營養有關,但如果4歲后個子明顯過矮,家長就要留心了,最好到醫院檢查一下,看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或是某些器質性疾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科鄭意楠主任醫師告訴記者,生長激素缺乏是不少孩子長不高的原因。據統計,平均8646名新生兒里,就有一名是生長激素缺乏癥。這類矮小者,只要做個生長激素激發試驗即能確診。確診后可及時進行生長激素注射治療。得了這種病的孩子只要在7歲前開始治療,完全可以有正常人一樣的身高。
2、太早“躥個”是不是會“后勁不足”?
有可能,“性早熟”是長高“攔路虎”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個子長得早,特別是女孩,三四年級就被誤認為是中學生,但是到了初中卻顯得潛力不足,眼看著同班同學一個個“躥起來”,自己卻沒動靜了身高早早定格。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科鄭意楠主任醫師告訴記者,這就是性激素造成的影響。女孩在8歲前、男孩在9歲以前出現性發育征象即為性早熟。由于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這些患兒早期生長速率比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明顯加快,但也會導致骨骺提前閉合,正常生長時間大大縮短,導致成年后身材矮小。家長要多留心觀察孩子是否有第二性征過早出現,不要盲目給孩子進補。
從營養角度來說,青春期的孩子應少吃動物內臟,因其中含有的激素可能會造成孩子的發育過早開始和過早結束。
3、運動、曬太陽真能讓孩子多長個?
是的,還有個易被忽略的因素是睡眠
很多人都會說打籃球有助于“拔個子”,是不是這樣呢?鄭意楠主任醫師表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幫助長個子的運動也不僅僅是籃球。對孩子來說,參加體育鍛煉是最積極、最有效、最經濟的增長身高的方法。多讓孩子到室外活動,讓孩子得到較長時間的陽光照射,促進機體維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鈣的吸收。
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孩子需要足夠的睡眠,影響孩子發育的重要因素是生長激素,它的分泌高峰是在深睡眠中,其中兩個時段很重要,一是深夜11時至凌晨兩三點,另一個是凌晨六七點,后一個時段現在的孩子很難保證,很可惜。處在生長發育期的矮個孩子入睡時間不要超過晚上9點,盡可能保證9個小時以上的睡眠。
快評:各個人群一鍋燴的“國民平均身高”解釋力相當低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天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7.1厘米和155.8厘米,平均體重分別為66.2kg和57.3kg,與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體重均有所增長。
身高不僅與國民營養狀況掛鉤,對于個人而言,身高更是“顏值”的重要構成,尤其對于正在打造“吸引力”的年輕人,“高”可是排在“富帥”前邊的。而且,我們的“身體文化”對身高一直有著毫不掩飾的在意,在傳統文學表述里,“身長八尺”是美男的形象標配。
然而,看重固然是看重,落實到“增高”現實中,無論公共力量還是個體,在行動力和投入力度上卻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就像當很多城市居民以“會員價”走入健身房的時候,某些農村地區的健身器材卻成了晾衣竿。
由此看來,單純一個國民平均身高數據,太過孤立,它反應不出在數字“背景板”上隱藏的問題。國民平均身高數據出來后,網上不斷發出“被拉低”或“拖后腿”的聲音,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該數值沒有照應到不同人群的具體生活環境、經濟狀況、福利狀況以及健康意識等。
那些感覺“被拉低”身高的人,恐怕多數是20歲左右的城市年輕人,他們成長在膳食營養已被完全改善的年代,且其中大多數身材修長,這才有質疑數據不準的聲音。如果為全體國民建立一個年齡譜系,或許可以看到,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有呈現梯次變化的身高平均值。比如,國家體育總局的《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2010年全國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一項,2~24歲為1.711米,25~29歲為1.707米,30~34歲為1.698米?v向來看,從老年人到青年人,他們“長身體”的年代是錯層的,而且依附于不同的國家發展階段、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群體際遇,這就造成他們的身高有“代溝”。
以上再度說明,把各個人群攪一鍋燴的“國民平均身高”解釋力相當低下。它反映不出國民膳食營養結構的歷史變遷,說明不了營養意識和健身意識的普及,影射不出地域經濟社會狀況的不平衡。所以,大家對著這個數據評頭論足,多屬無的放矢。在這個數據面前,無論“被長高”還是“被拉低”,既然參照系不合適,吐槽就沒有了意義。
由此,與其關注國民平均身高,倒不如關注從“50后”到“90后”身高的代際差別,或者關注東部和中西部地域固定人群的身高分布,或者進行城鄉青少年身高比對,或者對不同民族種群進行身高采集,以獲得遺傳學所需的科研數據,又或者關注身高和體重的數量關系,以獲得相關醫學衛生數據……
總之,身高數據信息含量非常豐富,但獲取這些信息依賴于獨特的“數據視角”,這樣,才能啟發個體走出由“身高焦慮”引發的社會文化心理糾纏。
廣東稅務局官網登錄入口:ht
時間:2024-02-12 06:0:16最新實時熱點話題素材
時間:2023-12-31 07:0:4910月的新聞時事熱點
時間:2023-12-29 08:0:51福建志愿服務網登錄入口:h
時間:2023-09-20 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