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
——學習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的體會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全面分析我國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基本理念和重大舉措,為今后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
《建議》內容非常豐富,包含許多新的思想理念和戰略部署,限于篇幅,這里僅從三個方面談一下學習體會。
科學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勝階段?茖W確定這個時期的指導思想,描繪好這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藍圖,對于團結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議》科學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從上述指導思想我們可以看出:
第一,“十三五”時期我國的第一要務仍然是發展。這就明確告訴我們,盡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仍然是我國的第一要務,仍然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督ㄗh》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大為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但從人均GDP水平看,我國僅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而且經濟技術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發展任務仍任重道遠,因此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
第二,“十三五”時期必須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F實已經充分證明,過去那種靠拼投入、拼資源、拼環境而實現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們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創新,不斷培育更多依靠要素質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提高的發展新動力,促進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持續提升。所以,“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必須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升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發展。
第三,推進“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這實際上是要求我們應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既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和運行態勢總體是好的,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前景仍然廣闊,對此一定要有信心。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一些趨勢性變化,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產業發展走勢出現明顯分化,發展方式不科學、經濟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不可持續矛盾仍然突出等,對這些困難不能低估,對潛在的風險一定要高度關注。推進“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必須把難點和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堅持底線思維,搞好統籌兼顧,穩扎穩打,步步為營,鞏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建議》還站在時代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所必須遵循的六項原則,即“六個堅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這就為“十三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主心骨。
《建議》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實際,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這些目標要求有以下特點:
一是以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確立的目標為基礎,保持目標的連續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長期性的總體目標,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確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描繪了到2020年發展的宏偉藍圖。10多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證明,這些目標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必須繼續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努力奮斗!督ㄗh》堅持在已經確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基礎上,根據新的情況和變化對一些目標和指標進行調整和深化,提出發展改革的新要求,而不是另起爐灶提出一套新的目標。比如,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來的目標,這次《建議》仍然堅持這一目標。又比如,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的指標,《建議》調整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
二是圍繞解決影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了一些更具針對性的新目標。比如,《建議》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這就是一個新目標。之所以提出這個目標,是因為要確保到2020年比2010年“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必須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長速度。經過測算,實現“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期間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不能低于6.5%。而我國經濟在總量較大、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比較困難?紤]到正向引導市場預期和留有一定余地,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目標。這一目標應該說既能保證“兩個翻一番”的實現,又更加切合我國新的發展實際。類似這樣的新目標還有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提高等,都是圍繞解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補齊一些突出的“短板”而提出的。
三是更加突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態環境。這方面提出的新目標有:“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綠色發展水平上升”“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等。這些新目標不僅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既順應人民意愿、又有助于正確引導社會合理預期,對保證如期實現人民群眾普遍認可的全面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和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建議》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脫貧”的目標尤為鼓舞人心,也是目標中的一個突出亮點。我國現行扶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綜合考慮物價變動等因素,每年更新現價扶貧標準,現價扶貧標準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準,末我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這些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邊遠山區、深山區、石山區等交通閉塞和生態脆弱地區,幫助這部分群眾擺脫貧困絕非易事。但如果到了2020年,我們一邊宣布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生活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那必定會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小康社會的滿意度和國際社會對全面小康社會的認可度。所以,中央下定決心,一定要采取非常規措施,以改革為動力,以構建科學的體制機制為突破口,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匯集全黨全社會力量,堅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確,F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脫貧摘帽。
四是目標中融入了“四個全面”的治國理政新理念。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全局視野和戰略眼光,堅定中國自信、立足中國實際、總結中國經驗、針對中國難題,勇于探索創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建議》在目標中除提出加強和改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具體要求外,還專門增加了“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標要求,提出了包括“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充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產權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現代軍事體系更加完善”“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等具體新目標,從而使整個目標體系既符合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又符合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需要。
創造性地提出了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
《建議》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從而提出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這既是《建議》的重大創新點,也是《建議》的最突出亮點。
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戰略性、綱領性、指導性、引領性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行動。一個國家要把發展的事情辦好,頭等重要的是把發展理念搞對頭。發展理念不科學、不正確,發展思路和行動就必然會出偏差,甚至南轅北轍。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理念的突破是最深刻的突破,發展理念的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督ㄗh》首次提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大發展理念,這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理念的重大創新,是對我們長期以來堅持的發展理念的繼承、豐富、完善和發展,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全面彰顯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思路和方向,深刻展現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重點和著力點。
樹立創新發展理念,用創新驅動發展,是實現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根本途徑。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依靠要素成本優勢驅動發展的空間已經不大了,而通過技術引進推動增長也受到很大制約,因為現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都是高端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這些技術,沒有人能給我們,也買不來,只能靠我們自己來創新。而一般技術對應的產業和產品,我們的生產能力已經很強大,市場已經趨于飽和,甚至出現明顯產能過剩。所以,當前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和矛盾,說到底是創新缺乏、創新不足引起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好,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也好,離開創新都沒有出路、都寸步難行。只有通過創新,用創新驅動發展,才是實現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根本途徑。因此,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的強大動力。
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堅持協調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知道,經濟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由不同部分組成的,每個部分在整體中都有著基本的功能,都是整體有效運轉和功能發揮不可缺少的。實現整體功能最大,需要充分發揮各個部分的作用,保持各個部分的協調平衡,不能長板很長、短板又很短。如果出現了短板,則整體功能的發揮就只能取決于短板。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木桶效應”和“短板原理”。目前我國發展中的一大問題就是不協調,突出表現為城鄉、區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如果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一系列社會矛盾就會加深。因此,“十三五”時期要把增強發展協調性作為重要著力點,特別是要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巨大成就,但不容忽視的是,引發和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少,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的不協調已成為制約我國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F在我們已經到了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的時候了。一方面,多年快速發展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很突出,老百姓對環境污染意見大、怨言多,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及其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具備解決好這個問題的條件了。過去是“求溫飽”,顧不上生態環境,為了多打糧食不得不毀林開荒;現在溫飽問題穩定地解決了,生活是“求質量”,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保護建設生態環境,首先要解決發展理念問題,樹立理念上的自覺。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系,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協同共進。
樹立開放發展理念,堅持開放發展,是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開放型經濟總量規模躍居世界前列,對外經濟合作層次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不僅促進了的不斷完善,帶動了國內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對全球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體系變革發揮了重要影響。事實證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有力推動了我國發展,沒有對外開放就沒有今天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好局面。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的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搶抓國際發展機遇、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和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的能力還不夠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也不夠強。還要看到,我國的對外開放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過去是招商引資,現在是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過去主要是擴大出口換取外匯,現在是市場、資源能源、投資都離不開國際市場;過去只是被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現在則要主動參與和影響全球經濟治理?傊,我國對外開放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面臨著新的機遇,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下,我們要發展得好,就必須樹立開放發展理念,堅持開放發展,深化和擴大開放,進一步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內外合力的生動局面,為我國發展提供重要動力。
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共享發展,是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雖然實現共同富裕有一個過程,但我們要努力去做、不斷推進。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水平越高,社會凝聚力就越高,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越高,國家發展也才有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應該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的“蛋糕”在不斷做大,各個地區、各個社會群體的收入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生活都有了明顯改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實現了率先富裕,但收入差距較大、分配不公平問題比較突出,發展成果共享不夠,人民群眾在這方面的意見也比較突出。因此,必須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共享發展,根據實際條件完善促進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逐步縮小收入差距,不斷增進全體人民福祉。
全面樹立并在實踐中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我們必須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上來,對那些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認識要深刻調整,對那些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全面糾正,對那些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
全面部署了“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和重要舉措
《建議》從第三部分到第七部分,以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分別就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進行了闡述和部署。其中在部署創新發展時強調,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并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7個方面展開;在部署協調發展時強調,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環節中增強發展后勁,并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4個方面展開;在部署綠色發展時強調,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并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6個方面展開;在部署開放發展時強調,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并從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內地和港澳及大陸和臺灣地區合作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6個方面展開;在部署共享發展時強調,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并從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人口均衡增長8個方面展開。這樣,《建議》圍繞五大發展共提出了“十三五”時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31個方面的重大任務和重要舉措,特別是在教育、就業、醫療、社保、食品安全、計劃生育等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提出了一系列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政策措施。在第八部分,就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進行了闡述和部署,強調各級黨委必須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發展能力和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并從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動員人民群眾團結奮斗、加快建設人才強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確保“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6個方面提出了保證措施。
初步統計,《建議》共提出和強調了200多項重要舉措,其中較重大的有10個戰略、10個工程、10個計劃、10個制度、10個行動。
10個戰略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自由貿易區戰略,食品安全戰略,人口發展戰略,人才優先發展戰略。
10個工程是: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中華典籍整理工程,重大文化工程,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脫貧攻堅工程,重大人才工程。
10個計劃是:“互聯網+”行動計劃,我國牽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全民參保計劃。
10個制度是:能源安全儲備制度,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巨災保險制度,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
10個行動是:網絡提速降費行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限于篇幅,這里僅就其中的一個戰略、一個工程、一個計劃、一個制度和一個行動作一說明。
第一,關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這一基本國情對我國農業區域布局和生產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長期以來,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我們不得不將80%以上耕地資源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經濟作物、牧草業、畜禽養殖等產業發展因此受到很大影響,造成我國農業結構單一、綜合效益不高。隨著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和技術進步的加快,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2004年以來糧食總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大大改善了我國糧食供求狀況,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糧食庫存激增、國家財政不堪重負的矛盾。
面對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我們需要適應農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進一步完善糧食安全政策,著力調整優化糧食安全的實現方式,改變以糧食收儲價格支持政策的“藏糧于庫”模式,把糧食產能建設作為根本,推動由注重年度產量向穩定提升糧食產能轉變,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就意味著,政府今后應逐步改變糧食收儲價格支持政策,促使糧食生產更多地由市場進行調節。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一方面應對種糧農民進行必要的收入支持,另一方面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以確保在糧食供求關系出現逆轉的情況下能夠較快地生產出所需要的糧食。這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二是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三是開展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四是強化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支撐,五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第二,關于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是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制造系統、制造模式。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是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根據國際經驗,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建立智能制造產業聯盟。通過建立智能制造產業聯盟、搭建公共平臺,可以共同解決智能制造面臨的共性技術難題和基礎性問題,開展技術評估和論證,推進智能制造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形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制造體系。這是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的根本目的。
第三,關于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基于互聯網的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各類創新,是信息技術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不僅可以大大提高供給效率,而且可以以更加便捷、更低成本、更為精細的方式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需求。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就是要在更加廣泛的領域推動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更好地拓展基于互聯網創新的領域和模式,拓展網絡經濟空間,發展分享經濟,在更大范圍內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第四,關于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是“十三五”時期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F行以塊為主的地方環保管理體制,使一些地方重發展輕環保、干預環保監測監察執法,使環保責任難以落實,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大量存在。綜合起來,現行環保體制存在4個突出問題:一是難以落實對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監督責任,二是難以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對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干預,三是難以適應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的新要求,四是難以規范和加強地方環保機構隊伍建設。
《建議》提出的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級環保部門直接管理市(地)縣的監測監察機構,承擔其人員和工作經費,市(地)級環保局實行以省級環保廳(局)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縣級環保局不再單設而是作為市(地)級環保局的派出機構。這是對我國環保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強環境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這項改革要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力爭“十三五”時期完成改革任務。
第五,關于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必須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實干才能見效。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就是一項硬措施。這就是說,既要控制總量,也要控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的強度。這項工作做好了,既能節約能源和水土資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綠色水平。
眾所周知,“十一五”規劃首次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資源消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規劃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現在看,這樣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據當前資源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在繼續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雙控的基礎上,對水資源和建設用地也實施總量和強度雙控,作為約束性指標,建立目標責任制,合理分解落實,是完全必要的。下一步,應研究建立雙控的市場化機制,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場手段實現雙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