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轟轟烈烈的高考剛剛結束,如何挑大學、選專業,就成了考生和家長最大的心事。自高校擴招之后,對大部分中國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而言,孩子能否上大學不再是難題,考生及家長更為關注的是能上什么樣的大學,或者說在學業成績水平既定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上各類排名中人們口口相傳中的“好大學”、“熱門專業”,而不去考慮這所大學、這個專業是否真的適合自己。那么,在個人平時學業成績、高考成績允許的情況下,如何從為數眾多的高校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專業來學習?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于樹立“人校匹配”的思想,走出“有什么分數上什么大學(專業)”的盲信、盲選誤區。
如何實現“人校匹配”?參照職業指導中著名的“人職匹配”理論及其“三步法”,考生在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或專業時,也可以嘗試“三步法”??
第一步,全面分析考生個人及家庭的特征和需求。對考生而言,中學階段的學習基礎、興趣及活動經歷,個人對未來求學的地域偏好、職業興趣、畢業期望等都會影響到其對大學及專業的選擇。就考生家庭而言,是否是第一代大學生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職業類型、家庭的經濟與社會資本、父母對子女未來的學歷期望、父母對子女未來的就業期望都會左右考生及家庭對大學以及專業的判斷和選擇。
第二步,深入了解目標高校及目標專業。對大多數考生及其家庭來說,中國的大學不僅“千校一面”而且貌似“黑箱”,人們僅能從網絡及新聞報道中獲得關于大學的片段信息。
那么,考生及其家庭還可以通過什么辦法來增進對目標高校、目標專業的了解?
1.進入高中就應展開對目標高校、目標專業的尋找。嚴格來講,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專業,不是高考前后這一兩個月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個經過長期思考、探索的過程;高中3年的學習,不僅為求得一個好分數,更重要的是學校和家庭從一開始就要引導學生思考“我喜歡學什么?我將來適合做什么?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從促進學生畢生發展的角度來講,對職業認知與興趣的培養,應該提前到小學和初中階段,遺憾的是,我國中小學校普遍缺乏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設置,這也是考生在高考志愿填報時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
考生及家長應小心兩個誤區。誤區一是盲信排名。國內掀起一股大學排行熱,各類高校綜合排名以及專業排名層出不窮,比較有影響的官方排名有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民間排名有聚志愿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國校友會網排行榜等。不過,目前的各類高校及專業排名,因為評價方的目的不同、指標各異、方法有別,排名結果不盡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社會各界對此也表示質疑和批評,所以各類排名僅可作為志愿填報中的信息參考,考生及家庭對此切不可盲信,更不可據此進行盲選,替代自我分析。誤區二是對口就業。在年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年” 的當下,大學生很難在畢業之際就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專業對口工作,畢業生們愈來愈感到學什么不等于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不等于就能做什么,人才市場需求的波動、個人社會資本網絡的多寡有時更能決定畢業生的最終去向。
2.在大致確定目標高校、目標專業范圍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開展實際調研。例如,利用高校開放日、高考咨詢日等機會,提前到目標高校實地考察,了解目標專業的招生標準、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畢業去向等信息,同時身臨其境地感受一下校園氛圍。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到目標高校的在校生、畢業生,了解他們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感受和評價,分享他們對母校的印象。
第三步,實現考生與大學、專業的匹配,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特點又有可能被錄取的大學及專業。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描述一個人人格的另一種方法,當學生的自我興趣類型與所在大學、所學專業相匹配時,學生在就讀期間可以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而不像其他學生一樣,僅僅掙得一個說得過去的學分績點。但在高考志愿填報中,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在考生與學校及專業難以達到完全匹配的情況下,嘗試尋找相鄰、相近的學校和專業,這樣的“人校匹配”結果往往是一個匹配組合,按照匹配程度由高到低,形成考生在志愿填報過程中的最優選擇以及若干次優選擇。
在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逐年攀升、高等教育的投資收益率逐年遞減的大環境下,無論是考生及其家庭,還是從事高考志愿填報指導的各類機構和人員,思考的重點應該從“能不能上大學?能上什么樣的大學?”逐步轉變到“為什么要上大學?如何度過大學4年?”從長遠來講,真正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是知識與能力的不斷積累,而非學歷文憑的簡單累加。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并準備好以一種積極、嚴肅的姿態走完未來的關鍵4年,才是一個考生在高中生涯即將結束時的“成人禮”。
高考征集志愿錄取幾
時間:2024-07-02 17:0:19高考征集志愿錄取幾
時間:2024-07-02 17:0:25高考征集志愿錄取幾率
時間:2024-07-02 17:0:50高考征集志愿會不會
時間:2024-07-02 1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