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海發布中考改革方案。
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還是相關家庭,都將面臨如何應對的問題。就此采訪了3位上海市公辦、民辦學校校長,其中,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認為,這次中考改革方案有很多的亮點,改革將引導教學方式全面轉變,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挑戰。
建平實驗中學校長:改革努力消弭主科副科界限
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是浦東新區的一所公辦學校,校長李百艷認為,中考改革方案蘊含著兼具理性與理想的人才培養訴求。
根據此次中考改革方案,2021年起,上海高中階段學校招生以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思想品德)、歷史、體育與健身6門科目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測試成績計分,總分也由原來的630分變為750分。
李百艷認為,從結構上來看,這主要是由“窄”到“寬”的變化,旨在引導師生重視每一門科目的教與學,豐富學習經歷,努力消弭所謂“主科”與“副科”之間的界限,避免學生的偏科與知識面的窄化。這對于處于學習打基礎階段、青春期成長重要時期的初中生來說至關重要。
也許有人擔心,中考改革之后,學生的負擔會不會更重?
李百艷認為,應該說,有這種擔憂很正常,但是大可不必為此焦慮。所謂負擔,原本是一個中性詞,學習負擔是客觀存在的,沒有負擔的學習是不存在的。人的能力與素質的發展就是一個學習并承受相應負擔的過程。
她引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學習是一種勞動,而且是并不輕松的勞動”,表示減輕學習負擔不是少學或者不學,而是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合理的學習負擔多樣化,并且不同的負擔之間能夠互相轉換、補充、平衡。中考考試形式的變化,道德與法治(思想品德)、歷史的開卷考,物理、化學的實驗操作考,外語聽說考,跨學科案例分析等都有別于傳統的閉卷紙筆測試形式,追求的就是讓學生在探究、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完成考試,并以考試帶動學習的變革。
她相信這樣的考試形式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內在的自主負擔,化學科知識負擔為實踐活動負擔,把學生個體對負擔的體驗變為積極,保障學生承受合理的負擔,更有效地提升學習能力。
平和雙語學校校長:改革將促進民辦學校注重內涵建設
作為民辦學校的代表之一,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校長萬瑋認為,這一輪的中考改革方案是義務教育階段重大改革措施。雖然上海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在全球處于高位,但同時“唯分數論”、學生綜合能力不強等問題不容忽視。在此次的中考改革方案中,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的改革都體現了注重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大方向。
“中考改革方案傳遞了發展素質教育和推進教育公平的導向。”萬瑋表示,改革對促進初中學校均衡發展是有利的。民辦教育是公辦教育的有機補充,民辦學校應注重自身特色建設,而不因僅以生源為優勢,因此改革將促進民辦學校更加注重學校內涵建設。與此同時,促進學校生源均衡化,對公辦學校而言,那些有追求、有教育情懷的校長就有了更多空間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
“而且,這次的中考改革方案是方向性引導,伴隨著時間推移,穩妥推進,如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50%至65%的招生計劃采用名額分配的方式下達,由市和區教育行政部門分別分配到有關區和初中學校,并明確這種招生計劃其中的70%將分配給不選擇生源的每所初中學校,并逐步擴大這一比例,以此促進本市初中學校均衡發展,這在方向性與穩妥性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充分體現了政策制定、實施的科學性。”萬瑋說。
靜教院附校校長:過去老師講太多,學生獨立學習不夠
在上海,公辦學校成為絕大多數學生與家長的選擇。
作為公辦學校校長,張人利認為,義務階段教育確實還存在一些現象:如過去老師講太多,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不夠;課本學習太多,實踐性學習太少;直接知識太少,間接知識太多;單一學科太多,跨學科太少;系統學習知識太多,主題學習、項目學習不夠;刷題太多,參觀學習、游戲、交流、論壇、評論太少。
張人利認為,此次中考改革將有助于改變這些現象。本次改革的導向十分明確,如設置跨學科案例分析、逐步推行綜合素質評價等改革舉措,都符合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精神,其中強調要培養學生4種關鍵能力,即“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
貴港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04欽州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32防城港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
時間:2024-07-12 15:0:10北海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