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就業形勢的變化及我國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得到重視。雖然,各高校在課程改革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值得探討。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定位不準確,重視力度不夠
1、定位不準確。第一,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對個人發展的整個過程進行系統的規劃。它包括理想確定于調試、人生規劃、職業規劃。也就是說,職業規劃只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第二,就業教育等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當前,就業壓力非常大。很多學校,更多是追求就業率。因此,職業規劃只針對畢業生。很多時候,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等同于就業指導課程,其實,就業課程范圍要遠小于職業規劃課程。第三,職業生涯規劃是個靜態過程。職業生涯規劃要受到就學者興趣、素質和自身以外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要隨時根據條件變化對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調整。
2、學校對課程重視力度不夠。雖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但普及面還不夠廣。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在問及“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主要從什么地方獲得”時,回答主要從網絡上獲得的占51.3%,通過講座獲得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知識的占34.26%,從課堂上獲得的僅為9.26%,這些調查結果都反映出,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還未有效地普及。即便很多高校已經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也只是作為選修課程來設置,并不是所有同學都能在校期間學會自己的人生規劃、未來職業常識。
(二)高校未設置專業職業生涯規劃組織及教學研究機構
1、一般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由各系部思想政治輔導員來承擔。而由于工作性質不同及教師素質的限制,這使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缺乏系統性與專業性,對學生幫助不大。
2、從機構建設上看,我國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缺乏一個系統的指導機構。職業規劃指導人員缺乏系統化、專業化,職業指導機構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團隊。
3、沒有專門教學管理改革機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一門重要課程,它有著不同于其他理論課程的教學特點,在當前的教學背景下,各高校都只是簡單地將這些課程設置、授課內容安排、教學改革的推進都歸屬于就業指導中心或者基礎教育部。根本沒有建立專業的教學管理、教學研究機構,這就使得該門課程教學出現同質化、脫離實踐、教學改革滯后等問題。
(三)師資隊伍培養滯后
高校職業規劃教育定位模糊,使得從事教育的教師既有兩課教師、招就辦教師也有輔導員,有時則臨時聘請校外企業管理人員開設講座。師資隊伍建設缺乏系統性與專業性,很難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等專業性工作,對學生教育效果不好。
(四)教學內容不能適應社會實踐需要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實踐型課程。但是,當前高校受傳統理念及教學環境的限制,該門課程更加注重理論內容的教授,而忽視實踐性環節的補充。課程設置采用學分制的方式,在授課中仍以傳統教材為基礎,參照《思想道德基礎》課程模式,從人生理想角度,引導學生就業。這就使得學生無法從課程中學到未來職業生涯中有用的東西。具體而言,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課程教學與實踐脫節,教學內容無案例教學、社會調查項目;二是職業技能培養與實踐脫節,課程只是籠統講解就業的相關內容,未與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結合。即便有技能提高內容,也只是從考證角度去開設,證書獲得并不能實際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教學工作的路徑
(一)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合理設置
首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設置要體現前沿性、實用性、實際性的特點,學院應依托自身學科建設優勢,結合理論教學經驗,設置課程。
其次,高校和企業聯合開發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更新課程內容。一個企業和企業職員的職場發展的具體要求是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最好的內容。同時,高校和企業聯合開發課程,一方面可以使企業最新的生涯規劃成果、工作經驗等進入教科書,使學生獲得最前沿、最實用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課程開發,使本校教師能學習最新的實踐知識,提升教學水平和自身素質。
最后,改進授課方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教學要改革傳統的教師在講臺上講,知識在黑板上寫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實行基礎知識教學講授法,環境意識教學調查法,模擬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實踐法,比如寫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社會實踐等。此外,依托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教育形式,加強學生社會實踐。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雖然熱鬧,但對學生就業的幫助不大。因此若能啟發學生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去審視這些活動對于個人的價值,再理性而適當地進行參與,就會有效避免個體選擇的盲目,也能進一步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實現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同時,社會實踐也必不可少。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一大難點在于大學生對社會實際情況了解不多,既不了解社會需求,也不了解職業要求,因此職業規劃難免方向模糊、定位不清。文化素質教育對社會實踐的重視正好解決了上述難題,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實踐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需求,進而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并節約教育資源和成本。
(二)建立全程式、分階段的教育模式
對于我國中學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大一新生對職業規劃及就業形勢較陌生,因此職業規劃教育要貫穿于大學教育全過程。應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各有側重,實施全程式的教育模式。
首先,對于新生應著重講授其所學專業的具體情況,讓他們了解專業發展前景,未來的從事職業及職業需要,讓學生將就業壓力轉化為學習動力。
其次,二、三年級重點開展職業規劃的設計課程。通過理論講解、職業測評、社會咨詢等多種方式,協助學生完成對自己的自我認知,發現自己的興趣、專長及性格特征,并結合自己的專業,初步制定適合個人發展與人身理想的職業發展規劃,并針對性培養自己的職業素質與能力。
最后,針對畢業生,在講解就業形勢與就業大局的同時,著重進行求職技能的介紹。應具體教授簡歷制作、求職技巧、著裝禮儀的具體求職常識。同時,應對學生就業行業和主要企業的情況進行介紹。最后,也應讓所有同學掌握勞動法、企業法等知識。
(三)加強師資培訓與理論研究
首先,要加強對相關教師的知識培訓及實踐。文化素質教育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雖然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但畢竟有不同的教學內容與形式,而且目前國內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老師多數是兼職或者半路出家,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必須加強教師的業務培訓。
其次,在我國現階段,從事職業規劃教育的人員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數是從行政、黨務、政工、學生工作等崗位調撥而來,比較注重就業政策的宣講、就業程序的管理,而缺乏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基礎及掌握職業動態、預測職業發展趨勢的相關經驗,擁有職業規劃師資質的“專家”型教師更是少之又少。鑒于目前高校職業規劃師資隊伍匱乏、人員流動大、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各高校應積極投入,一方面培養專業的師資人才,設立專職教師;另一方面外聘業界專家,開展咨詢、講座,提升本校師生職業規劃素質。
最后,必須加強相關理論研究。職業生涯規劃在國內起步較晚,相關理論尚未體系化、深入化,而且在文化素質教育平臺上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因而還需深入研究探討,以指導高校相關教育工作。
(四)設立大學生職業規劃專門機構
成立專門的職業規劃指導服務機構。各高?梢栽械木蜆I指導中心為依托,設立專門的職業規劃指導服務機構,該機構集教學、科研、測評咨詢、實習服務于一體,為大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了解職業規劃知識、體驗真實職業環境、進行職業規劃設計提供輔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