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以宣傳森林效益,并動員群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植樹節。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們對森林功用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達到愛林護林和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是為了動員全民植樹而規定的節日。中國曾于1915年由政府頒令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即3月12日。后來到了1928年的4月7日,民國政府頒布了植樹令:以后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幾年植樹式!泵駠灶C布這道令,是因為孫中山先生幼年就對“樹藝牧畜”十分熱愛的緣故。他在海外留學時,經常利用假期回故鄉種植桑樹。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后代。
【植樹節的習俗】
說說植樹節的習俗,看看古人是如何對待植樹這一問題的,都有怎樣的植樹節習俗。
戰國時期的孟子曾經向梁惠王獻策說,五畝大的宅地,如果周圍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何愁沒有衣服穿?(《孟子?梁惠王上》)司馬遷說:“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陳、夏千畝漆……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史記?貨殖列傳》)最后一句話,太史公說得很明白??擁有很多樹木的人,財富可以與千戶侯相比。
在古代,有“居之一歲,種之以?;十歲,樹之以木”的諺語,就是說,如果你在某地僅住三兩年,種種糧食就可以了,如果要長住,那就要考慮種點樹了。當然,這個樹多是指經濟林木,如太史公所說的棗樹、栗樹、橘樹等!度龂?吳書?三嗣主傳第三》引《襄陽記》載,吳國丹陽太守李衡,生前種柑橘樹千余株,臨終前對兒子說,我們家很窮,但我種有千株柑橘樹,就像一千個木奴,不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卻可以替你納稅,補貼你用度。后來,李衡種的柑橘樹長成了,“歲得絹數千匹,家道殷足”。一直到東晉成帝咸康年間(335-342年),其宅周圍尚存所種之樹的枯株。
歷史上,許多王朝都特別重視植樹。唐代沿襲北齊和隋制,王公以下皆有永業田。什么是永業田呢?即私有田(現代曾稱“自留地”),免稅,但是按要求在永業田里必須種上一定數量的榆、棗、桑樹,或其他適宜的樹木(《新唐書?食貨一》)。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之后,重申后周顯德三年(956年)的法令:“課民種樹,定民籍為五等,第一等種雜樹百,每等減二十為差,桑棗半之。”太宗即位,規定“兩京、諸路許民共推練土地之宜、明樹藝之法者一人,縣補為農師……”(《宋史?食貨上一》)這就是說,不光是會種田的,會種樹的同樣可以做農師,足見朝廷對種樹的重視。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就下令:“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種桑,出絹一疋!(《明史?食貨二》)種桑樹者四年之后再納稅,如果不種,就要接受“罰款”了。
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或靠“惠農政策”引導、鼓勵人民多植樹,一方面能夠加快社會財富的積累,另一方面可以使國家在林木消費上不至匱乏,老百姓也能從種樹中得到實惠。據賈思勰記載,有些地方的人生兒育女了,要給每個嬰兒栽上二十株樹。當然,這也是出于經濟考慮,等孩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樹也成材了,可以做車輪,按一棵樹可做三副車輪,一副值三疋絹計算,二十棵樹共值一百八十疋絹,足夠結婚的費用了。(《齊民要術》卷5)
不過也有種樹是為了綠化環境的,西漢政府就曾規定:“城郭中宅不樹藝者為不毛,出三夫之布!(《漢書?食貨志下》)住宅周圍要種樹,否則就視為不毛之地,要受罰的。這顯然是為了美化居住環境,至于種么樹則沒有明確規定,可以是柳樹,也可以是其他的樹種。
歷史上也有人種樹是出于其他目的。元末有個叫陳灌的人,看到世道變了、社會亂了,他卻什么也不做,偏偏植樹造林,鄉里的人多不理解。十余年之后,盜賊蜂起,陳灌率鄉親藏在他種的林子里。俗云“窮寇莫追,遇林莫入”,因為盜賊不敢進入他種的林子,全鄉人的生命財產得以保全(《明史?循吏》)。
從陳灌事跡中我們可以知道,植樹造林不僅可以致富、改善環境,還可以御敵呀!陳灌后仕明為知府,多有惠政,洪武四年病死。
【植樹節的來歷】
植樹節的來歷50字一:
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我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愿將在新中國實現并且要實現得更好。1981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議下,五屆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
植樹節的來歷50字二: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以宣傳森林效益,并動員群眾參加義務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植樹節。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們對森林功用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達到愛林護林和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為了動員全民植樹而規定的節日。我國曾于1915年由政府頒令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1929年為紀念一貫倡導植樹造林的孫中山先生,又把植樹節改在孫中山先生逝世的那一天,即3月12日。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后代。
植樹節的來歷50字三:
植樹節是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的。1872年4月10日,莫頓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該州采納了莫頓的建議,并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該州的植樹節,并于1932年發行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以后美國各州以至世界各國均有響應。
植樹節的來歷50字四:
中國古代雖有勸民植樹的說法,但由國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規定植樹節日則是現代的事。1915年7月31日中國政府規定每年農歷清明節時為植樹節,屆時全國各地舉行植樹典禮,組織造林活動。1928年4月國民黨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忌日,將原植樹節改在每年3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屆第六次會議于1979年2月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1984年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把植樹造林納入了法律范疇。
植樹節的來歷50字五:
據聯合國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設立了植樹節。由于各國國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樹節在各國的稱呼和時間也不相同,如日本稱為“樹木節”和“綠化周”;以色列稱“樹木的新年日”;緬甸稱為“植樹月”;南斯拉夫稱為“植樹周”;冰島稱為“學生植樹日”;印度稱為“全國植樹節”;法國稱為“全國樹木日”;加拿大稱為“森林周”。
孫中山先生與植樹節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的人。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并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我國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式。以后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1928年北伐結束之后,4月7日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后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
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總計16條)。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準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于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
北方地區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于栽樹之故,特規定植樹式仍于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之清明節行之。并由該部公布《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周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植樹節手抄報資料,植
時間:2023-09-20 01:0:28植樹節手抄報圖片資料小學
時間:2023-09-14 06:0:04植樹節手抄報文字及
時間:2023-09-21 16:0:36植樹節手抄報,植樹節
時間:2023-09-20 2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