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動適應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態,以改革創新增“紅利”強動力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創新,進一步破除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改革新紅利,激發發展新活力,贏得競爭新優勢。
一是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抓好第九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縣區機構改革,大力推進“三單一網”改革試點。探索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開發區差異化考核指標體系。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財政體制,嚴格財政預算;適時推進存量非住宅計稅價格評估;積極爭取環境保護“費改稅”先行試點。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投融資平臺分類改革。加強地方政府自主發債工作,積極爭取發行各類專項債券。鼓勵各類企業通過發行公司債、企業債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探索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研究促進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建設。積極探索PPP模式,依法依規放寬社會資本進入領域、確立公私合營項目,建立健全社會資本盈利和退出機制。探索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啟動新一輪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吸引各類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組建一大批適應市場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推進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相互參股控股、合資合作,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全面深化土地和農村體制改革。改革工業用地供應方式,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做好林墾企業改革掃尾工作。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探索事業單位管辦分離,繼續推進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試點。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堅持公開公正、廉潔透明、降低成本、提高時效的原則,研究制定政府購買服務的實施辦法,提高政府服務市場化保障水平。強化市場監管創新。完善市場監管體系,重點推進企業監管改革試點,構建科學高效的事中事后監管模式,依法規范生產、經營、交易等市場行為,大力營造誠信市場環境。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改革試點。探索實行全市范圍內居民戶口通遷制度。統籌考慮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配套等因素,適當降低落戶門檻,合理確定落戶條件,保持人口適量增長。
二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圍繞我市重點產業領域,加快推行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政策,不斷推動產學研結合和協同創新。強化科技創新。推進高新區按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標準,發展成為省市創新發展的核心引領區;聚焦扶持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業,鼓勵和推動科技孵化器等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開展基礎創新融資,鼓勵社會融資擔保機構開展科技擔保業務。強化管理創新。創新財政資金尤其是三個產業專項引導資金管理,改變過去“撒胡椒面”的方式,用專業說話,按程序辦事,集中資金扶持引導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積極推進企業管理創新,重點是創新企業管理人員薪酬體系和人才激勵機制,探索股權、期權激勵機制。強化服務創新。深入開展“暖企行動”,開設“南昌經濟110”企業投訴熱線,建立服務業企業聯席會議機制。建立用工信息對接機制、勞動力資源儲備制度、用工勞務協作機制,解決企業用工難題;著力搭建企業與院校、院所、金融企業的聯系平臺,加強對企業管理咨詢、創業輔導、企業上市前期等方面服務。強化招商創新。聯手海內外一流投資機構,拓寬完善產業基金平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斷提高招商效率。加強重大項目審批“一站式”、項目建設“一條龍”、企業投產“管家式”三個服務體系建設,形成嚴密完整的招商引資服務體系。增強生態在招商引資中的吸引作用,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三)主動適應城鎮化發展新理念,促進城市品位提升
堅持新老聯動、兩岸共輝,深入推進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三年強攻計劃,以新城發展帶動老城改造,以老城改造支撐新城發展。堅持協調互進、城鄉一體,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推動新型城鎮化科學有序發展。
一是遵循“舊城復興”理念,完善城市規劃。堅持城市功能新增與重構有機統一,全面彌補功能缺失、糾正功能錯位;堅持空間改造和精神重塑有機統一,積極順應城市自然肌理和市民生活需求;堅持重點突破與統籌推進有機統一,激發城市活力與實力、生態與文化的全面振興。重點是盡快啟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做好對上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評估;抓好舊城區街區整體提升改造規劃、地鐵以及地鐵地上物業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做好城關鎮、特色鎮及中心村、示范村的總體規劃或單項規劃,提前考慮揚子洲規劃。
二是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強健城市筋骨。加快推進新城建設,全面完成九龍湖新城起步區范圍拆遷,基本建成起步區市政路網框架,加快推進九龍湖湖體綜合整治工程、隧道工程及景觀綠化工程;加快九龍湖片區公共配套建設,推進220萬平米動遷安置大社區建設。加快軌道交通和“十橫十縱”快速路網建設,確保軌道交通1號線通車,加快2、3號線建設,啟動4號線前期工作;確保朝陽大橋、象湖隧道、九洲高架按期通車,加快南外環高速公路、前湖大道快速路、天祥大道南延、昌西大道、志敏大道等快速路網建設,加快紅谷隧道建設,推進昌九大道、105及320國道一級公路建設。啟動火車站東廣場改造工程(二期)建設,加快朝陽新城基礎設施以及臨空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建設西路西延等斷頭路打通工程。
三是加快公共服務配套,優化城市功能。大力實施舊城區連線成片改造提升計劃,在環境、功能和業態上做好文章。完成主城區400萬平米的棚改征遷任務,重點推進十字街北街、二七路沿線等舊城(棚戶區)改造項目。加快建設還建安置房小區,重點做好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建設。適時啟動第三輪“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工作,加強對“雙拆”還路于民、還綠于民建設。鞏固“暢通省城”工作成果,開發地下停車空間,多種方式緩解老城區“停車難”問題。大力推進“公交都市”創建工作,加大舊城管網改造力度。深入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四是堅持重心下移、面向市場,加強城市管理。圍繞“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諧宜居”目標,扎實開展“城市管理精細年”活動。著力完善商業特色街網絡體系,重點打造4條特色商業街,2-3條夜市街區。深入開展“治臟治亂”工作,大力開展“五車”、“六亂”整治活動。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啟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重點探索推進市政養護、路燈管養的市場化。推進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健全街道綜合執法隊伍;強化屬地管理,嚴格城市管理規范標準,加強和創新城市管理監督考核。
五是強化規范、突出重點,提升村鎮建管水平。完善村民建房管理長效機制,規范村民建房行為。全面完成新農村建設任務,繼續實施試點特色小鎮、“五位一體”綜合示范村建設,切實加強農村社會綜合治理,改善農村公共服務。
(四)主動適應全面推進依法治市新常態,全面構筑發展環境核心競爭力
環境是發展的“氣候”,企業是“遷徙的候鳥”,哪里氣候適宜就會遷徙到哪里。必須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市要求,構建一流發展環境。
一是努力打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著力建設平安南昌。嚴厲打擊非法阻工、強攬工程、強買強賣等違法行為;以“兩搶一盜”等侵財案件為重點,組織開展專項打擊行動。強化矛盾糾紛化解。加強人民調解隊伍建設,落實人民調解以獎代補機制,推動建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全面理順信訪秩序,落實信訪聯席會議制度,大力倡導網上信訪。嚴格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加快構筑社會誠信。加快誠信體系平臺建設,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供信用信息服務。著力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建立誠信紅黑名單制度,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
二是努力打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堅持依法行政。深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建立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健全依法決策機制,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和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堅持高效誠信。試行新的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推進并聯審批、網上審批,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消除行政審批灰色地帶,堅決整治中介亂象。強化政府誠信,政府作出的承諾必須一一兌現。堅持陽光廉潔。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深入開展作風轉變、環境優化專項整治和監督檢查。建立“啄木鳥暗訪、政風行風熱線曝光、責任追究”聯動機制,對損害發展環境的人和事,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等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努力建設廉潔政府。
三是努力打造文明包容的人文環境。重描底色,踐行核心價值觀。在全市范圍大力宣傳,積極開展涵養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使核心價值觀滲透到經濟社會各領域。唱響“八一”,激活紅色基因。大力弘揚八一精神,認真籌備2017年建軍90周年活動,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擦亮名片,彰顯城市精神。以各類志愿者活動、相關專項整治為重點,培育彰顯“大氣開放、誠信圖強”的城市精神,驅除人文環境的“霧霾”,維護精神家園的“藍天”。
四是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大“治水”、“治氣”、“治土”力度。做特水品牌。圍繞“鄱湖明珠·中國水都”建設和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加強重點水域整治,大力實施烏沙河治理、幸福渠綜合治理等一批重點項目;深入推進梅湖景區改造提升和大象湖景區建設,加快規劃建設贛江風光帶、鳳凰洲市民公園等重點項目;積極配合省里做好贛撫尾閭綜合治理工程。做優綠生態。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積極開展城市生態敏感區園林修復,加快推進植物園建設,積極籌備省第四屆花卉園藝博覽會,啟動申辦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做足美文章。全面整治農村水環境、生產生活垃圾和農業面源污染,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力爭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70%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大于90%。
(五)主動適應民眾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全面推進社會民生事業發展
堅持“發展為民、發展惠民,急民所急、解民所憂”,打造更均等、更全面的公共服務網,織牢;尽⒍档拙的民生安全網,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舒適、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是服務均等。制定實施第二輪學前教育三年建設行動計劃,增加公辦和普惠性幼兒園數量。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完成校舍和教學裝備改造項目建設。推進學校網點布局調整、名校領銜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提高優質教育覆蓋率。加快普通高中和職業教育發展。提升市屬高校建設水平。加快建設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推行家庭醫生(鄉村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優化醫療衛生服務流程,不斷提升群眾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推進城區“三個中心”標準化建設,確保完成三分之二以上進度。推進“城區公共圖書館聯盟服務”帶動工程,探索打造全市公共數字文化平臺;推進農家書屋出版物更新、免費為農民送戲、自辦文體活動等各項工作。
二是守住底線。重點加強社會救助、安置優撫工作。適時適度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和財政補差水平,提高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提高企業軍轉干部、重點優撫對象和參戰參試退役人員生活補助標準。深入開展免費救治,幫助殘疾人康復和改善生活條件,支持兒童福利機構建設,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啟動國家司法救助工作?茖W開展扶貧開發和救災救濟工作。繼續推進100個重點村扶貧開發工作。安排救災救濟專項資金,確保災害發生后群眾基本生活有保障,生產得到快恢復。
三是突出重點。全面擴大就業,全市城鎮新增就業6.87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0.69萬人,確保有就業能力的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3.3萬人。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整合;提高城鄉養老保險補助標準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擴大“五險”覆蓋面。強化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續建項目完成投資30%,新建項目完成投資20%;加快困難群眾危房和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方便居民生活,加大“煤改氣”項目開發力度,發展民用戶86000戶;推進34家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建設社區連鎖便利店100家,改造路燈6601盞、公廁199座。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確保食品安全。再解決22.2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四是完善制度。推進新農保和城鄉居保制度合并實施,完善社會保險區域對接機制;建立健全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城鄉低保、重點優撫對象生活補助增長機制,建立健全特別救助制度。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新要求以及全市人民的新期待,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同志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搶抓機遇,務實奮進,為打造帶動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加速“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的進程而不懈奮斗!
年全國兩會開幕式觀
時間:2023-09-15 13:0:59全國兩會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9-16 06:0:16學習全國兩會政府工
時間:2023-09-14 13:0:082019年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出
時間:2023-09-15 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