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創新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沿海經濟帶為抓手,構建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推進開放平臺載體建設,加快建設大連金普新區,積極爭取國家批準大連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提高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全面實施單一窗口和通關一體化。提升投資領域開放水平,推進外商投資審批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外商投資服務和監管水平。加快開發區及產業園區轉型升級,推進中韓自由貿易合作示范區建設;加強與德國裝備制造業合作,推動沈陽中德高端裝備制造業園區建設。完善對外投資促進政策和服務體系。
三、著力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切實把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加減乘除一起做,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形成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協同發力、多點支撐經濟穩定增長的發展格局。
(一)優化需求結構。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擴大有效投資需求,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抓好重大項目建設,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科學把握投資方向。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從注重投資規模速度增長向注重投資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轉變。構建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市場投資環境,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投資,重視教育、文化、衛生、城鄉社會保障工程等重大民生投資。加大對傳統產業調整改造、新興特色產業等實體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節能減排等重大環境工程投資。創新投融資模式和體制,拓展民間資本進入渠道,促進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
促進消費潛力釋放。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大幅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激活消費需求熱點,擴大消費規模。促進信息消費、電商消費產業持續穩定增長,加快發展與互聯網消費相適應的現代流通體系。著力擴大城鄉居民消費,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養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務消費領域。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財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比重。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加強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積極推廣和運用PPP模式,加快建立現代基礎設施體系。高標準、高水平建設以互聯網、智能物流網、綜合運輸網、智能電網等為主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統籌快速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空港等交通運輸方式,優化大型綜合運輸樞紐布局,強化城市間的快速高效連接,構建現代綜合交通網絡。促進能源綠色增效和轉型升級,加快徐大堡核電一期等重點項目實施,強化城鄉電網建設,提高電力外送匯集能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重點輸供水工程,完善水資源保障體系。加快寬帶網絡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公交、防洪防澇、消防設施建設。加強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和管理,合理規劃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改造工程。
(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圍繞《中國制造二〇二五》發展目標,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加快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積極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推動傳統工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低中端生產向中高端制造轉變。優先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推進高端裝備和重大成套裝備等重點領域加快發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融合,建設國家高端裝備、智能裝備制造業戰略基地和核心集聚區。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向高加工度、延伸產業鏈方向發展。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使“互聯網+”成為撬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積極發展消費品工業,增強品牌創建能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化解產能過剩,化解房地產庫存,化解金融風險,促進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瞄準世界產業發展前沿,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積極實施智能制造、智能服務工程,優先發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航空等重點產業,培育和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集成電路、儲能、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加快發展,使之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新支柱。充分發揮遼寧優勢,積極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區,增強先進技術、產業產品等軍民共用的協調性。充分發揮我省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引領效應,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發展新興產業項目。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完善服務業發展保障機制。充分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引領帶動作用,加快研發設計、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電子商務等產業發展。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大力發展旅游業,推進旅游資源市場化配置,強化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鼓勵支持金融服務業發展,豐富金融機構、產品和工具,推動沈陽、大連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扎實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運用現代經營理念、科技手段和組織形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強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推進農業重點工程建設,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做強做優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積極推進漁業、畜牧業健康養殖。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集聚區)。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促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和豐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三)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統籌“三大區域”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縮小地區差距,構筑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城鄉區域發展格局。
優化區域發展空間。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高水平推進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推動港口資源整合,基本建成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加快建成產業結構優化先導區、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區。積極推動沈陽經濟區發展,加速新型工業化先導示范進程,以沈撫同城為重點推進同周邊城鎮及產業園區的同城化、一體化發展,支持沈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著力突破遼西北,加大對遼西北地區發展扶持力度,推進現代農業和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形成活力迸發的新增長區。推動遼中南城市群建設,加快東北東部經濟帶建設。支持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區發展。加強全省協同發展機制建設。堅持陸海統籌,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新興產業。積極推進阜新、撫順等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子。
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核心宗旨,以提高城鎮化質量和內涵為重點,統籌規劃建設以中部城市群、沿海城鎮帶和沈大城鎮軸等為主體,帶動新區、縣城、重點鎮和特色鎮建設發展的城鎮體系,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轉讓上述權益。強化產業就業支撐,增強城鎮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推進城區老工業區、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深入推進盤錦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引領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建設水平,打造農民幸福家園。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發展特色縣域經濟,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
(四)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積極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重大戰略,促進市場深度融合和資源高效配置,推進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對外對內開放。
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統籌推進企業、產品“走出去”,將我省建設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著力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實現由裝備產品輸出為主向技術、產品、標準、服務輸出轉變。加強國際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以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為重點,以沿海港口為支點,參與布局通往歐洲的三條國際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穩步推進丹東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主動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積極構建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基地、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和生態安全屏障。推動裝備制造業等優勢產業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積極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學習借鑒先進地區體制機制創新成熟經驗。
提高外貿外資質量和水平。加快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優化外貿出口產品結構,加強出口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積極發展軟件出口和服務外包,爭創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堅持優化結構、穩步開放市場,完善外商投資市場準入制度,鼓勵外資投向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領域,參與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升級。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加強重要招商平臺建設,發揮各類商會、協會作用。
四、著力鼓勵創新創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平臺,培育創新創業文化,使創新成為引領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第一動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
(一)堅持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導向。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動駐遼國家實驗室建設,實施一批重大創新工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加快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科技創新資金分配、科技成果轉化激勵等制度,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建立多元化創新投入體系,培育和發展創新風險投資,壯大創新引導基金,發展多層次科技成果交易市場,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資本化和產業化,推動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二)大力推進沈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高質量、高水平推進沈陽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著力在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國企改革、人才支撐、對外開放、行政改革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探索出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新路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加快向東北科技創新中心、對外開放新高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創新制造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城市目標邁進,引領、示范和帶動全省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三)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積極創建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建設大連區域性創新創業中心。圍繞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加快推進共性、專業、綜合服務三類創新平臺建設,組建若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加強對產業鏈的優化整合,大力提升產業鏈競爭力。促進國家級科研機構與地方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與中科院的深度合作,積極推進沈陽材料國家實驗室、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建設。做好中關村有關試點政策推廣的政策銜接和落實工作,不斷完善區域創新政策支持體系。
(四)推動大眾創業。充分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業激情,強化創業扶持,推進創業便利化,促進便捷融資,構建支持創業的制度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創業孵化平臺建設,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創業投資。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充分帶動青年就業創業。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積極開展民營經濟發展改革試點,把創辦民營企業作為大眾創業主戰場,把創建中小微企業作為大眾創業的重要模式。拓展民間資本發展空間,完善民營資本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和國企改造重組。加快民營企業創業基地建設,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