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黑龍江細化了員工的范圍和持股方式,允許競爭性企業關鍵崗位的經營管理者、業務骨干和核心技術人員以現金、技術、員工持股公司、信托公司、持股基金等多種方式參與本企業改制。山東則對開展員工持股的行業做出規定,鼓勵從事完全競爭性業務、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較高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現代服務企業實施員工持股。
值得注意的是,有4省份在方案中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指標。
重慶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使“2/3左右國有企業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江西提出到2020年使70%左右的國企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浙江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使“省屬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達到75%”。河南提出到2020年全省混合所有制企業比重達到80%以上。
管資產轉向管資本
在22省區市《意見》中,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也是關鍵一環。有部分省份提出,依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原則,國有企業監管體制將會從管資產為主轉向管資本為主。
優化國資監管體系的基礎,就是對國企進行分類監管。經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有20個省份提到了分類監管的內容。
根據不同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地位作用,大部分省份將國有企業分為三類。其中,北京、甘肅、湖北、江蘇等9省份采用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的分類標準。廣西、黑龍江、湖南、遼寧略有不同,除競爭類和功能類與前者相同外,他們將對應公共服務類的國企稱之為公益類。寧夏則將國有企業分為公益類、營利類、功能類三種類型。
另外,還有2省份采取了二分法。廣東將其劃分為準公共性企業和競爭性企業,四川“將國有企業原則上分為功能性、競爭性兩種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分類性質將會決定國資部門采取怎樣的監管政策。
以湖南為例,公益類國有企業,含城市供水供氣、公交管網、市政公用運營資源等重要民生領域企業,采用國有獨資或國有絕對控股公司組織形式。功能類國有企業,含政府投融資平臺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以及重要資源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企業,保持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競爭類國有企業,按照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要求進行放開,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對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保持國有控股。
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指出的“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大部分省份也在方案中有所反映。
這些省份均承諾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一些省份還按照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