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最新時事:全國壓縮會議58.6萬個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國已壓縮會議58.6萬個、下降24.6%,但經調查發現,一些部門的會議費預算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逆勢上揚”,增長了4倍多。計劃外的會議成部門審計“?”。去年,審計署公布了57個中央部門單位度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發現半數以上中央部門單位都存在計劃外召開會議的問題,有的一年計劃外召開的會議高達200多個。
“全國已壓縮會議58.6萬個、下降24.6%”,這樣的會議精簡壓縮規模相當可觀,但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數字也令人咋舌,如果按照全國壓縮會議58.6萬個、下降24.6%計算,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前全國黨政機關的會議至少有238萬個,而再按一年250個工作日計算,平均每天全國黨政機關召開的會議將接近1萬個,“日均萬會”顯然是名副其實的“文山會海”。初,沿海一廳局機關一把手曾自曝,“一年要開1068個會”。
如此浩繁的“文山會海”,當然是十分典型的作風問題,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但其所造成的巨大危害還不僅僅止于此,相當一部分會議經費投入甚至淪為一些官員借機斂財的載體。新華社報道說,某地“一個內部人事干部會議,3天揮霍304萬元、人均2.4萬元”,“每到年底,各種名目的會就扎堆,有些都是借開會的名,行收費的實”。而除了“費錢”,對于以“公共服務”為天職的黨政機關來說,如果“工作就是開會”,勢必也會極大降低黨政機關的行政效率。據此前媒體調查,基層縣級領導干部“開會差不多占30%的工作時間”,“86.67%的受調查干部認為,目前地方會議真正能夠起到實際作用的不足六成”。
如何從根本上抑制“文山會海”?筆者以為,以新“文件”抑制“老習慣”并非上策。即使開一次規模更大的治理會議,發一份級別更高的“紅頭文件”,同樣來一個上傳下達,深入學習和貫徹執行,恐怕實效并不能盡如初衷。事實上,根治“文山會海”的關鍵在于政府職能轉變。過去政府管了許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人員膨脹、機構龐大、文山會海的根源,更為重要的是它束縛了生產力,因此我們要轉變政府職能,把應該交給企業、中介機構、市場的事情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所以能夠取得成效,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明確了黨政機關的職能;顒与m然結束了,但這一原則還要始終貫徹。防止“文山會海”卷土重來,我們要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有序、良性、高效的政務運營體系和管理制度,以制度的剛性,方能防范、約束并最終杜絕“文山會海”,真正凈化政務運營環境。首先要有明確的規則依據,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9月,財政部等三部門公布了修訂后的《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針對會議費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規定,解決了會議管理的制度問題。其次要有明確的細則,比如會議的種類、標準、經費來源、審批程序等等,都應出臺具體細則,使之更具有操作性。沒有細化的標準,操作和彈性的空間太大,會給監管帶來難度。再次是要有問責機制。對會議預算超支和計劃外召開會議的行為,應當進行問責,使違規行為受到懲戒,才能解決有禁無罰帶來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