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秉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先行一步
7月1日,《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條例》中有關“事業單位參加社會保險”的規定引發了“養老金雙軌制并軌在即”的熱論。然而,人社部旋即出面澄清,“《條例》只是對于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至于工資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還需要另行研究確定。”
此前,5月,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皮德海表示,“實行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開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解決雙軌制問題,將要拿出方案”。
官方表態進退之下,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具體方案的制定進展究竟如何?將于何時落地?與普遍關注的養老金雙軌制并軌又是怎樣的關系?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
具體方案年內出來
記者:如何理解7月1日《條例》的出臺?人社部為何選擇在《條例》出臺后進行澄清?
鄭秉文:我認為《條例》說得很平常,很原則,是例行公事,不可能引領全國的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也不能成為改革路線圖。但是,沒想到媒體發揮得很超常。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在“兩會”上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重點工作。
《條例》7月1日生效,所有內容都應該生效。人社部出來澄清無非是出來潑一盆冷水,表示好多內容只是原則地寫在《條例》上了,真正的改革方案還需等待,炒得過熱容易誤讀和誤導。我覺得也沒必要出面解釋什么,改革前夕,營造氣氛也是有必要的。
記者:具體改革方案何時出來?
鄭秉文:根據《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我覺得很快,年內能出來。
機關事業單位一起改,不再試點,待遇不下降
記者:這一次的改革方案主要解決什么問題?
鄭秉文: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事業單位養老金制度已經經歷了兩輪改革,一次是1994年,一次是2008年,但都沒到位,第二輪甚至一點實質性進展都沒有。這一輪改革要把第一輪改革遺留下來的“尾巴”解決掉,同時避免第二輪改革時出現的社會恐慌。
記者:第一輪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為之后留下了怎樣的“尾巴”?
鄭秉文:第一輪改革是在1994年,那是一次“半拉子改革”,F在還有事業單位1800萬人參加進來,當時參加改革的總人數還要多一些,后來還有一部分公務員也參加了改革,后來,一部分公務員退了出來。然而,后來發現,改革對于怎么交錢有規定,對拿什么養老金卻沒規定,只改了前端,沒有改后端,退休后還是按原來的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準走。
記者:如何評價第二輪改革?
鄭秉文:第二輪改革是2008年2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的,后來通過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和重慶五省市開展試點。這一輪是“未遂改革”,試點工作沒真正開展起來,毫無實質性進展。
這次改革試點無疾而終,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公平問題,這次改革試點不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認為不公平,即使五省市事業單位,也是分了三六九等,其中第二大類中的第二小類在試點范圍之內,沒有對全國事業單位進行統一改革;第二個是技術問題,改革方案中對改革后養老金水平是否變化沒有預測,沒有測算,沒有承諾,沒有具體頂層設計,是個“四無”的改革,一句話,沒有一攬子改革方案,只籠統地提到要建立職業年金,這當然引起了恐慌,改不下去了。
記者:這一輪改革相比此前兩輪試點有何不同?
鄭秉文:這回是第三輪改革,針對第一輪改革,要解決后端問題,即養老金的發放來源、發放結構問題。其實,前端也需要改革,中端也有一些改革,就是制度設計和投資政策等,F在這1800多萬、約三分之二的人都參加繳費了,但是養老金的發放來源還是按照改革以前的公式,繳費跟參加養老保險是沒有關聯的。在具體細節上,不一定會跟企業職工養老金制度完全一樣,完全相同的是基本制度模式。
這次改革是機關事業單位一起改,說明中央是下決心了,這就肯定不會出現2008年事業單位改革時出現的廣州市好幾個大學50多歲的教師紛紛要求提前退休的恐慌現象。此外,這次是建立職業年金和基本養老保險改革同步進行,保證養老金不會下降。職業年金應該采取完全積累型信托制,實行完全的市場化運作,但有些細節還不確定,最后要由中央來定。
總的說來,這次改革,第一,不試點了;第二,職業年金一起做;第三,事業單位不拿出來單獨做了,機關和事業單位4000萬人一起改。
記者:此前官方表示事業單位改革將按計劃分步進行,目前分類改革還未完成,養老金改革仍在排隊,您怎么看?
鄭秉文:把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和諸如分類改革、聘用制改革聯系起來都是不應該的,之所以這么說,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事業單位改革要是分為三六九等,政策不一致,分類改革就有意義了,養老金改革是順著事業單位類型改的,但如果全部參加改革就無所謂了。二是改革一直沒有動靜,難以交代吧,這個說辭也是給上面找一個臺階吧。其實,機關公務員和所有事業單位都一起改革,這些分類改革等就沒關系了,完全可同時進行。
2008年改革改不下去就是拿分類改革、聘用制改革說事兒。另一方面,改革不下去,但卻把全社會的火都惹起來了,對雙軌制的不滿到了極點。
“中人”年齡要提高
記者:改革“中人”一直是改革的瓶頸所在,此次改革將如何解決?
鄭秉文:改革成本的大小和成功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中人”過渡方案的設計,就是說,在工作人口中從多大歲數的群體開始改,這要看三個因素:一個是中央的承受能力,社會的承受能力,被改革這個群體的承受能力,這實際是一個政治問題;第二個是經濟問題,“中人”參加的比重越大,經濟負擔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這就涉及到了具體的年齡了。第三是對新制度發揮作用的要求是否迫切,是否想讓新制度發揮作用越早越好。所以,改革的“中人”年齡確定是在政治承受能力和經濟承受能力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