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資源總體布局上,在不同屬地層級實行資源梯度配置,地市級及以下,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按照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均優化布局,省級和國家級分區域、按需求重點布局。在首都經濟圈、長三角、珠三角等具備一體化發展條件的地區,未來將探索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跨區域統籌設置醫療衛生機構。
加強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實際上,上述公立醫院改革的思路,來源于《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
記者從衛計委參與《規劃》制定的人士處獲悉,《規劃》覆蓋的時間跨度從延續到2020年,發展思路應立足于,在宏觀調控下,適度有序發展,重在調整結構,系統整合,促進均衡,最終達到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目的。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下一步,還將優先加強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支持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強化功能布局與分工協作,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承擔首診、康復和護理等服務,分流公立醫院普通門診。整合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堅持中西醫并重,鼓勵發展遠程醫療。
在此基礎上,若想深入推動醫院資源構建以及合理優化,身處醫療機構體系當中的醫生,其改革亦不能忽略。日前,醞釀一年的醫師多點執業政策,剛經五部委聯合發布。
上述衛計委相關人士透露,應該要健全醫療衛生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漸讓醫務人員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讓醫生的自由流動有強大的保證。
據悉,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制定醫務人員薪酬制度改革,各地探索的形式有年薪制、薪酬總額控制、全員預算管理等。除了薪酬制度的探索,有關部委還在研究推行編制備案制度,即從身份管理逐漸走向崗位管理,定崗不定人,能進能出、能上能下。
此外,公立醫院院長、醫生的評價也將發生變化。評價院長的最核心指標是看他對政府意志的實現程度,要看醫院公益性的實現程度。
細化來看,“一定要擯棄拿技術性工作來單獨評價醫生的標準。以前,一個醫生從技術層面評價、從治愈醫學層面評價、從生物醫學層面評價,就是博導、就是好醫生。以后,這個理念必須要深刻變革!
后,全國范圍內的公立醫院院長要逐步推行聘用制、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