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醫改政策 緩解醫患矛盾之痛
從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到推出“家庭醫生”,就緩解醫患矛盾而言,這一年來,浙江省進行了多項改革和探索。
這些改革推進到了哪一步?收效如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緩解醫患矛盾?這幾天,錢江晚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社區醫生、醫院院長和公共管理學教授。
推行家庭醫生制度
變抽象的醫患關系為熟人關系
推行“家庭醫生”模式,是醫改的重要內容。10月4日起,杭州推出“醫養護一體化簽約服務”。
盧煉是杭州濱江浦沿社區的一名社區醫生。31歲的盧,工作已五年。他的父親、妻子同樣從醫。這幾年,他聽到不少醫鬧事件。
“關鍵是病人和醫生的溝通和信任方面出了問題。”他說,在社區里,醫患關系相對簡單和諧,也依然能體會到醫生的職業尊嚴,“因為時間長了大家也熟,抬頭不見低頭見,都好說話,溝通起來很順利。”因此,矛盾肯定沒有大醫院那么尖銳。
盧煉經常要上門給一些老病號體檢、看病,“他們還是很客氣的—家庭醫生能與患者建立長期的良性關系,變抽象的醫患關系為具體的熟人關系。”
10月4日以后,盧煉又成了一名簽約醫生。
“簽約醫生是全科醫生,如果病人需要到大醫院看?,我們會開轉診單,告訴患者應該去哪個?。”盧介紹說,“許多病人一開始就擠進大醫院,卻不知該去哪個?疲鋵嵭栴}可以在社區處理。”
盧煉認為此舉有利于改善醫患關系:“現在的情況是,病人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擠,一大早去排隊,排一小時,醫生看病只有幾分鐘,患者不滿意。同時,醫生因長期超負荷運轉,診治同時,忽視了患者的心理感受,導致了醫患糾紛的增加。”
結束“以藥養醫”
讓醫院回歸公益
長期以來,藥品利潤一直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某些醫務人員亂開藥、多開藥、開貴藥的現象也是層出不窮。這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患者對醫院、醫生方面的不信任。
浙江是全國第一個實現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覆蓋的省份。全省所有公立醫院從今年4月1日起全面實行藥品零差率。
此舉意味著浙江所有公立醫院徹底告別“以藥養醫”的時代。
“這使得患者看病就醫的藥費下降,一些醫生大處方、亂開藥的情況也有所改善,能夠改善醫患矛盾。”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認為,進一步的改革,需要更大力度地支持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
“比如說,是不是要再細化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服務漲價了,服務的質量怎么保證?千萬不能降了藥費,而讓名目繁多的服務費轉嫁到患者身上。”范柏乃說。
在專家們看來,改革的目的不是降價,而是著眼長遠,調整公立醫院的收入結構,迫使醫院不再依靠賣藥生存,轉而建立公立醫院經濟運行的新機制。
建議引入第三方審核醫療費用
讓病人更放心
作為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臺州恩澤醫療中心主任,陳海嘯在醫患關系方面頗有發言權。
今年兩會上,他提交了《進一步完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等1個議案、4個建議。
陳海嘯說,醫患關系的改善,要建立第三方的醫療糾紛調解機制。
“我在2007年就向有關部門建議過,在全國推廣人民調解的方式去解決醫患關系,這項制度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廣。但運行了7年之后,我覺得還存在不少問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
陳海嘯還建議,對于醫療費用結算和審核制度,應盡快立法或從全國層面作出統一規定。
因為醫療費用結算和審核涉及醫院、患者、醫保三方的利益,盡快理順相關制度,不僅有利于控制費用,更是改善醫患關系的關鍵性舉措。
他還進一步大膽提出設想,建立社會第三方醫療費用審核機構,醫療費用貴不貴、有沒有浪費,讓第三方來評估,這樣更有說服力。
“現在醫療費用基本上是醫院說了算,國內也只有保險部門能進行審核,而普通百姓對醫療費用常常不明白,國家也缺乏比較明確的法律法規。”陳海嘯說,“所以,引入社會第三方醫療費用審核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