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鄉養老保險二合一 繳費分16檔
我省農村、城鎮居民養老險“二合一”
個人繳費共有16個檔次 最低100元最高5000元
從今年起,我省將取消“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在2020年前,建立公平、統一、規范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是昨天記者從省政府公布的《關于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獲悉的。
【熱問1】 哪些人可以參保?
意見指出,凡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不屬于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在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城鄉居民,都可以在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部分構成。
個人繳費部分,繳費標準目前設為16個檔次。參保人可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
個人繳費后,還將有集體補助。意見指出,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準由村民委員會召開村民會議民主確定。鼓勵其他社會經濟組織、公益慈善組織、個人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補助、資助金額分別不超過設定的最高繳費檔次標準。
另外,對符合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政府全額支付基礎養老金。
【熱問2】 政府怎么補貼?
個人繳費共有16個檔次,個人繳的多,政府財政補貼也隨之增多。
一些重度殘疾人或長期貧困殘疾人,個人繳費比較困難。針對這類繳費困難群體,縣(市、區)政府要為他們代繳最低檔次標準的養老保險費;對烈士遺屬、領證的獨生子女父母和計劃生育雙女父母,政府給予適當補貼。
據了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為每個參保人建立終身記錄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個人繳費、政府補貼、集體補助的資金,將全部記入個人賬戶,不得提前支取或挪作他用。
【待遇】基礎養老金政府每月最低補8元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構成,支付終身。
意見指出,在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基礎上,省、省轄市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每人每月增加3元基礎養老金,縣(市、區)確定的基礎養老金補貼標準每人每月不低于5元。此后,還將根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情況,適時調整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
按照這個標準計算,政府每個月最少補助8元基礎養老金。一年下來,就是96元。
如果某個省轄市經濟發展狀況較好,地方政府可以在省定基礎養老金標準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標準;對長期繳費的居民,可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的加發標準。
對于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月計發標準,目前為個人賬戶全部金額除以139(與現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系數相同)。參保人死亡的,其個人賬戶資金余額可以依法繼承。
【領取】支取養老金需要滿足仨條件
參保人年滿60周歲、累計繳費滿15年,且未領取國家規定的基本養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
該制度實施前,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城鄉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已年滿60周歲的居民如何領取養老金?意見指出,在本意見實施之日前未領取國家規定的基本養老保障待遇的參保人,不用再繳費,自本意見實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參保人,距規定領取年齡不足15年,這類人怎么辦?意見給出的辦法是:逐年繳費,也允許補繳,但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補繳不享受政府補貼。距規定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于15年,中斷年限可以補繳,補繳不享受政府補貼。
意見指出,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死亡的,從次月起停止支付其養老金。
【釋疑】
繳費金額和年限跟著賬戶走
參保人繳費期間需要將戶口遷往外地,今后咋繳費?
意見明確,在繳費期間戶籍遷移、需要跨地區轉移養老保險關系的,可在遷入地申請轉移養老保險關系,一次性轉移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并按遷入地規定繼續參保繳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已按規定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的,無論戶籍是否遷移,其養老保險關系不轉移。
意見指出,我省從今年2月21日起開始實施該意見,2020年前,我省全面建成公平、統一、規范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今后,我省將大力推廣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方便參保人持卡繳費、領取待遇和查詢本人參保信息。
【意義】
縮小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
昨天,得知我省農村、城鎮居民社保“二合一”的消息,不少群眾點贊。其實,此次社保“二合一”早有前奏。
前不久,省政府正式公布關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明確表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建立完善與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 的教育、衛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年底,全國已經有15個省份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多軌制和碎片化是當前我省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特征,也是備受詬病之處。
“這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然結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呂學靜說,這個決定使全體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既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 和區域差別,促進人口流動、增強社會安全感,也有利于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進一步穩定群眾對民生改善的預期,從而拉動消費、鼓勵創新創業,讓城鄉居民共同享有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