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還有很多路要走
近日,自治區政府下發《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給予非營利性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每張床位5000元至8000元一次性開辦補助,每年每張床位1800元運營補貼,補助期限5年。除了這些真金白銀,政府還將在投融資、土地供應、稅費優惠等方面對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
政府補助、社會力量,這些都指向一個詞:養老。
去年有一部電視劇《老有所依》,講述了三個家庭兩代人面對養老問題的恐慌與無奈。彼時,身邊很多朋友被深深觸及,欷噓不已,驚覺養老問題并不遙遠,而且又如此復雜。
現實往往比電視劇“精彩”。
據民政部6月17日發布的《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億人,占總人口的14.9%。我區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0.7萬人。巨大的老年人口基數帶來旺盛的養老需求,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服務需求日益凸顯。
問題并不完全體現在老齡人口數量上。
首先,傳統家庭模式養老功能在弱化。無關孝道,“養兒防老”本身似乎已經越來越難了。在“421”的家庭結構下,一對獨生子女要負擔起四位老人的養老責任,壓力顯而易見。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養老,現在我們更加呼吁“精神贍養”。曾有一個調查顯示,現在大多數老年人主要活動是在家看電視。“;丶铱纯”從呼吁到入法,其實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家庭養老的難度。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社會。雖然各種形式的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方興未艾。但是,不得不說,在迫切、旺盛、多元化的需求面前,目前的社會力量還是弱了一些。
目前,我區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09所。但是在這些養老服務機構中,農村敬老院超過50%,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投入使用只有20個,設置床位3364張,還不及總床位數的20%。一位同事曾想為生病的母親找個合適的養老機構,但是要么太偏遠、不方便探視,要么價格太高承擔不起,要么條件太差,不得不聘個保姆到家里來,雖然解決了照看問題,但遠沒有養老機構放心。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應有之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
有市場、有需求,“夕陽紅”事業一定意義上就是朝陽產業。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是政府在保證養老基本公共服務之外,應擔起的責任,而給予資金資助、政策優惠,是重要一步。
如果家庭、政府、社會能夠共同參與、各擔其責,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我們就有信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