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屬于政府轉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公平是第一要義。國家有義務讓每個人過上有尊嚴的老年生活,這里的“尊嚴”只與人的年齡這一自然屬性有關,與身份、職業、社會地位、貢獻大小無關。
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26日召開,人社部部長尹蔚民透露,當前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月人均81元。引人關注的是,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8月,全國平均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352元、189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還不及低保的一半。
基本養老金不包括個人多繳多得的部分,但對于那些無錢多繳納保費的農村老人和城市低收入人群來說,這就是晚年生活的全部。81元夠干什么?新華社的一篇評論說,81元在2003年只夠買40斤大米;而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人均每月55元,大約能買50斤大米;攫B老金購買力每況愈下倒在其次,關鍵是這個絕對值太小了,小到根本不好意思稱之為“養老金”,只能算零花錢。
輿論一直在抨擊養老金雙軌制,說企業退休員工的養老待遇和公務員差距有多大。其實中國的養老制度何止雙軌?在財政全額支付的公務員養老制度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之外,還有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農保。后兩者(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較之前兩者的差距,比“雙軌”之間的距離更為驚人。
近年來農村老人自殺現象頻發,一旦失去勞動能力,又無兒女贍養,只好等死或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同樣是中國公民,為什么有的人老了只能自謀生計或靠養兒防老,有的老人卻可以在公共財政的供養下豐衣足食?
有一種觀點是,養老金不能做成大鍋飯,也得按貢獻大小分配,因此養老待遇有差別很正常。姑且不論公務員對社會的貢獻是否大于農民,但現代社會收入分配的常識是,一次分配講效率,二次分配講公平。養老金無疑屬于政府轉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因此公平是第一要義。那些在職期間的高收入者縱然對社會的貢獻較大,其貢獻在一次分配時已經體現,如果退休之后還要比其他公民獲得更多來自公共財政的惠顧,就是不合理的。為什么二次分配要講公平?因為國家有義務讓每個公民過上有尊嚴的老年生活,這里的“尊嚴”只與人的年齡這一自然屬性有關,與身份、職業、社會地位、貢獻大小無關。
二次分配的公平性決定了養老制度只能是“一軌”,而不是“多軌”。如果允許有差別,也只能是基于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原則,允許因繳費年限不同而產生的些微差別。當然,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有權利為自己爭取比“一軌”更好的養老待遇,但這個“更好”只能依靠個人努力,比如你可以去買商業養老保險,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比一般人更優裕,而不能多花納稅人的錢。
這些年“養老金并軌”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遺憾的是,雖然“并軌”也進入了決策層的視野,但總不如“延遲退休”來得猛烈。養老金并軌,雖然官方承認也是趨勢,可遲遲不見動作,甚至在怎么并軌八字還沒一撇的時候,就有各路專家開始為并軌之后的既得利益群體操心——有提出要給退休公務員建立職業年金、廉政年金的,還有建議先給公務員漲工資的。如此猶疑,并軌要等到何時?
縱然有一萬條理由要推行延遲退休,也得以養老金并軌為前提,畢竟,延遲退休只是關乎養老金的累積效率,而并軌則關乎社會公平。對養老制度而言,公平比效率重要一百倍。只要養老金一天不并軌,延遲退休就不可能贏得大多數民眾的理解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