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沙漠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出現在副熱帶高壓帶及信風帶的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氣候特點為晴天多,陽光強,干燥,夏季熱,晝夜溫差大,風沙多,終年干旱炎熱,尤其熱季更是酷熱難耐。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或大陸西岸,主要地理位置在非洲北部、亞洲西部、澳大利亞中西部和南美洲西側的狹長區域等地,大致在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沙漠區為典型。
其特點為年平均溫高,年溫差較大,日溫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許多地區只有數十毫米,甚至數毫米,降水變率很大,常常連續數年不下雨。
在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全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數十毫米或更少,可能蒸散量比降水量大20倍以上。年平均氣溫高于18℃,夏季十分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都在30℃-35℃,個別地點絕對最高氣溫高達58℃,地面最高溫度可達8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于10℃。氣溫日較差可達35℃-40℃,夜間最低氣溫可降至0℃左右。云量少,日照強,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
熱量與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與形成,與熱帶干燥氣候密切相關。自然植被是荒漠。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西南亞的阿拉伯大沙漠、塔爾沙漠、澳大利亞西部和中部沙漠、北美的科羅拉多下游及加利福尼亞的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等都具有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區在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南北兩側。
這些地方氣壓高,天氣穩定,風總是從陸地吹向海洋,海上的潮濕空氣卻進不到陸地上,因此雨量極少,非常干旱,地面上的巖石經風化后形成細小的沙粒,沙粒隨風飄揚,推積起來,就形成了沙丘,沙丘廣布,就變成了浩瀚的沙漠。有些地方巖石風化的速度較慢,形成大片礫石,這就是荒漠。地球上沙漠分布的面積十分廣大,并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熱帶沙漠地區氣候干旱、高溫、多風沙,土壤含鹽量高。植物要有奇異的適應沙漠自然環境的能力,才能生存和生長。因此,沙漠里的植物與一般地區的植物相比較,在外表形態、內部結構,以及生理作用等方面都很不相同。
大氣環境
第一,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副熱帶高壓是一動力高壓,它是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到副熱帶上空聚積,產生下沉氣流,致使低空氣壓增高而形成的,屬暖性高壓。副熱帶地區天氣晴朗干旱的主要原因是盛行下沉氣流的緣故。
第二,受干燥信風的控制。信風是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定向風,由于地球的自轉,風向發生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成為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向左偏,成為東南信風。北半球亞熱帶地區大陸西岸處于東北信風的背風面,大陸東岸處于東北信風的迎風面;同樣,南半球亞熱帶地區大陸西岸處于東南信風的背風面,大陸東岸處于東南信風的迎風面。這樣,使得南、北半球亞熱帶地區大陸西岸降水稀少,氣候干燥,有荒漠分布;而大陸東岸降水較多,非荒漠。
第三,受寒流的影響。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寒流對所流經地區有降溫減濕的作用,暖流對所流經地區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從《世界氣候和洋流圖》上可以看到,在亞熱帶地區的大陸西岸受寒流影響,故降水稀少,氣候干旱;大陸東岸受暖流影響,故降水較多。至于副熱帶地區大陸內部熱帶沙漠氣候的成因,除受副熱帶高壓或干燥信風的影響外,還與遠離海洋受海洋影響小有關。
溫度濕度
熱帶沙漠氣候出現在副熱帶高壓帶及信風帶的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這里終年受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控制,從整個地球來看,干燥氣候區域(干旱區)的形成,主要與緯度、大氣環流等因素有關。在南北緯15~35°之間,是副熱帶高壓帶(又稱回歸高壓帶)控制的范圍,終年為信風吹刮的區域。在高壓帶內的空氣具有下沉作用,空氣下沉時形成絕熱增溫,使相對濕度減小,空氣非常干燥。信風是由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壓帶的穩定風向,它在吹向赤道的過程中不斷增熱;空氣越熱,消耗的水量也就越大,結果使它成為十分干燥的旱風。這樣,在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區,大氣很穩定,濕度低,少云而寡雨,成為地球上雨量稀少的干旱區。世界上多數大沙漠都分布在這里,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南亞的阿拉伯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等。因此,有“回歸沙漠帶”之稱。
各地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略有不同。南美洲西側的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地區狹長,原因:①安第斯位于南美洲大陸西岸,使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地域狹窄。②西側有秘魯寒流經過,降溫減濕。③處于東南信風的背風坡,降水少。
巴基斯坦熱帶沙漠氣候的成因在全世界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其成因主要是受下面兩個方面的影響:原因之一:古代森林等植被的嚴重破壞。原因之二:受伊朗高原邊緣山地阻擋,西南季風難以到達或西南季風難以深入。
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開館
時間:2023-09-14 03:0:092020湖南高考報名人數 總人
時間:2023-09-20 12:0:17東營所有的大學名單 東
時間:2023-09-22 02:0:49都江堰所有的大學名單
時間:2023-09-15 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