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能夠及時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根據《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稱《條例》),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自治區境內的各類企業、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自治區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條例》和辦法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參加工傷保險的具體步驟和辦法由盟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經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報自治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備案后實施。
第三條工傷保險費的征繳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關于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的征繳規定,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
第四條自治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全區的工傷保險工作。
旗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五條工傷保險根據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實行行業差別費率,并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每個行業內確定若干費率檔次。具體劃分標準按照《關于工傷保險費率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2003〕29號)執行。
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者《營業執照》登記的經營范圍,對照工傷保險行業差別費率標準,確定用人單位的繳費費率。
第六條工傷保險實行屬地管理,工傷保險基金實行盟市級社會統籌。
跨地區、生產流動性較大的行業,可以采取相對集中的方式異地參加統籌地區的工傷保險。具體辦法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規定執行。
第七條工傷保險基金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用于《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能力鑒定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用于工傷保險的其他費用支付。具體支付辦法由自治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八條工傷保險基金應當留有一定比例的儲備金,用于統籌地區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儲備金按工傷保險基金15%的比例提取。
盟市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將提取的儲備金總額的70%作為盟市級儲備金,另30%上繳自治區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作為自治區級儲備金。各統籌地區儲備金歷年滾存余額不得超過當年工傷保險基金總額的50%。
工傷保險儲備金用于統籌地區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盟市級儲備金不敷使用的,由自治區級儲備金進行調劑,調劑后仍不敷使用的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墊付。儲備金的使用辦法由自治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九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按照《工傷認定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17號)執行。
第十條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能力鑒定。勞動能力鑒定標準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標準執行。
第十一條自治區、盟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由同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人事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工會組織、經辦機構代表以及用人單位代表組成。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或勞動能力鑒定中心,負責勞動能力鑒定的日常工作。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建立醫療衛生專家庫。列入專家庫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具備《條例》規定的標準。被聘請的專家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發給聘書。
第十二條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規定執行。
第十三條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應當首先按照《道路交通法》和有關規定處理,賠償低于工傷保險待遇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由于交通肇事者逃逸或其他原因,受傷職工不能獲得交通事故賠償的,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按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支付待遇。
第十四條工傷事故兼有第三者民事賠償責任的,先按民事賠償處理,賠償低于工傷保險待遇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第十五條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傷殘等級的,由統籌地區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發給相應等級的工傷傷殘撫恤證件(簡稱《工傷傷殘證》)。
第十六條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一級傷殘為24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2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0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準為: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三)工傷職工未辦理退休手續前,用人單位和工傷職工應當以傷殘津貼為基數,按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和醫療保險費。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并辦理退休手續后,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攫B老保險待遇低于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第十七條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五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4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標準為: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并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準: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合并計算。以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五級傷殘的為48個月;六級傷殘的為42個月。
第十八條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七級傷殘為12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0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8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6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準: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合并計算。以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七級傷殘的為30個月;八級傷殘的為24個月;九級傷殘的為18個月;十級傷殘的為12個月。
第十九條工傷職工工傷復發的,由統籌地區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治療的,按《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享受工傷待遇。
第二十條職工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新勞動法關于工資支付條例
時間:2023-09-13 15:0:06最新工資支付暫行條
時間:2023-09-17 07:0:29新勞動法工資支付暫行條例
時間:2023-09-15 16:0:17新勞動法辭退員工補償標準
時間:2023-09-17 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