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1】
前一段時間,我校組織了新課改和新理念的學習,自己感觸很深,下面我就談談學習新課改后的生物課堂變化。
1、生物課堂提問應"主動化",學生學習方式探究化
本次課改的一個主要突破口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例如:《影響種子萌發的外界因素》一節進行到種子萌發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時,一名學生問到(不用舉手,有問題就提):"老師,我認為種子的萌發不需要陽光,因為我見過農民種小麥、玉米、黃豆等種子時,都是把種子埋入土壤里,種子見不到陽光,都能萌發出來我認為種子萌發需要陽光,因為我們家種胡蘿卜種子時,是把種子撒在土壤的表面,用腳一步挨一步地踩即可,并沒有埋入土壤內,種子照樣萌發。"另一名學生緊接著反駁道。需要探究的問題在學生的疑問中產生了。當進行到植物的莖是由胚的哪一部分發育來時,學生說道:"我認為植物的莖是由胚軸發育來的。""不對,植物的莖和葉是由胚芽發育來的。"另一名學生緊追不舍。經過學生的討論分析,最后老師拿出了正在萌芽的花生種子解決了有爭議的問題。課改后,在課堂上象上述這種針鋒相對的提問情況經常出現,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點上來了,老師趁機發動全體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就這樣開始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激烈的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搜集實驗材料應"群體化",學生實驗活動落實處
傳統的生物教學中,一個學期下來只安排了少數幾個實驗,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因為老師沒有時間和精力準備實驗。實行課改后,實驗要求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視實驗的結果,更要重視實驗的過程,這樣,老師的手腳一下子就放開了,實驗材料、用具等發動學生自己準備,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的過程,分析辨別的過程。如:"植物的開花"一節,學生從田野、路邊、山上采集的各種花朵,匯集在課堂上,極大的豐富了課程資源,各小組之間分工合作,互相觀察、解剖,做到資源共享。各種花的形態結構、顏色、氣味等學生直觀形象生動的掌握了,比老師用語言描述學生靜坐聽講效果要好的多,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學生搜集鼠婦、蚯蚓等,不再一一列舉。這種實驗方式,注重了實驗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整個實驗活動過程中學會了分工合作,主動參與,學會了觀察分析,老師的負擔減輕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增強了。
3課堂教學應"實際化",解決問題應現實化
傳統教學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獲得,而對于知識的獲得過程和獲得知識后的應用重視不夠,因此造成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況,學到的知識是死知識,不能付諸于實踐。這也是本次課改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現在的課堂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學習,都離不開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體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如:在播種種子之前為什么要澆地、翻地?為什么每個品種都有它固定的播種季節?為什么在小麥的"揚花期"遇到陰雨天會減產?為什么在小麥即將成熟時下一場雨也會造成減產?貯藏糧食時,為什么要曬干?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甜等等問題,學生平時經常遇到的困惑問題,在課堂上經過討論、爭論、老師幫助解決了,學生的那種成就感、甜蜜感溢于言表。
4課堂教學應"情感化",情景交融易升華
硬性的說教批評教育往往引起逆反心理,效果事倍功半。課改要求寓教于樂,寓教于情,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講保護環境的內容時,從我們身邊的環境說起,每個人生活都離不開環境,每種生物生活都離不開環境,整個宇宙只有我們地球有生命存在,在有限的資源里,為了我們人類自己,難道我們還不該保護地球、保護環境嗎?
【范例2】
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角色應是:課程價值的思考者、學科專業的播種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合作探究的協作者、資源保障的服務者、終身發展的示范者。
本次培訓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轉變自己教育教學的方式。要注重學生實際,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學習愛好、生活樂趣著手,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寓樂于教。要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并采取開放的教學姿態,教師之間、師生之間都應加強溝通和交流,共同探討進步教學質量的途徑。必須進步自身專業素質。新課程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教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相關的能力的進步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必須不斷進步自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習新的知識,發展新的教學策略,研究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文化知識,通過英語課程促進學生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要樹立新的學生觀和教學觀。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重新熟悉師生關系,重視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情感,鼓勵學生的個性,以責任和愛心為學生的長大服務,以科學的教育方法賦予青年一代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作為“教學中的主導”,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最終同學們體會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的向上攀登。
3)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我在教學中也學到了許多知識,同時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把我當成了他們學習的伙伴,愿意與我進行探討、互相交流。
二、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用活”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三、深入學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諧課堂
有時學生往往認為老師所講的,除了應付考試外,和自己再無任何關系。這時要與學生溝通,及時轉變其思想,使其親其師而信其道。還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發揮電視錄像、甚至網上教學的優勢。制作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教學課件。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
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發育遲緩、學生成績不良、有過錯、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還特別要尊重意見和自己不一致的學生。同時,教師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學生,又贊賞他,學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學習,才有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訓中的一點點收獲和體會,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課堂教學實施上我會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嘗試全新的教學方法,我相信,在新的教學方法的培養下,孩子們的學業將會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預備黨員轉正決議范
時間:2024-04-23 08:0:39預備黨員轉正決議四篇
時間:2024-04-23 08:0:39最新預備黨員轉正支部會議
時間:2024-04-23 08:0:57黨支部通過預備黨員轉正決
時間:2024-04-23 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