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北京中關村二小事件”持續引發社會關注。13日晚,記者來到中關村二小,該校校長楊剛及三位孩子的班主任呂老師,就校方回應為何滯后、為何校方認定此事為“偶發事件”等社會關注問題作出回應。校長表示,會盡最大努力,讓明明早日回到校園。
此前,中關村二小一位家長在網上發文稱,孩子遭遇“霸凌”,在學校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后,出現失眠、恐懼上學等癥狀,被醫院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引發公眾廣泛關注。
記者14日從學校獲悉,亮亮(化名,扔垃圾筐的同學)和軍軍(化名,發笑的同學)的家長已向學校提交書面道歉信,向明明(化名,受到傷害的同學)及其家長致以深深的歉意,表示“這事對3個孩子都是人生的一次經歷”,將對孩子加強教育。
為何學校沒第一時間澄清事實?
記者:學校為何不在第一時間澄清真相?
楊剛:當時不發聲是為了保護孩子。我始終認為,教育的問題不能用社會評判來解決,孩子的問題就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解決,不能按照成人的手段,把孩子的問題推到社會的風口浪尖。
我們必須保護好三個孩子,保護好學校所有孩子。包括學校發的第一個聲明,也是希望大家善待這件事。很多人可能產生誤解,認為我們強硬、態度不積極,其實不是這樣。
記者:學校為什么定性為“偶發事件”?
楊剛:根據我們調查了解,這三個10歲孩子不存在一方長期的、想好了就在這個時間、地點對另一方進行攻擊的“蓄意或惡意”,他們平時關系還不錯,彼此交往也是平等的。孩子在做事時有非理智成分,有時是突發奇想,沒有考慮后果。扔垃圾筐和發笑的兩個孩子都是偶然去上廁所,不是約好的。
事發后,學校一直積極協調,三個孩子很快就和好了,兩個欺負人的孩子也認識到錯了,只是家長間還沒協調好。對于孩子出現的矛盾,我們完全可以用孩子的方式去解決,但現在往往用大人的方法去解決。
此外,何為“校園欺凌”,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規定,但比較寬泛。不同年齡有不同情況,行為、語言的界定也需要細分。即便界定清楚了,怎么去處理?處理最終的目的是什么?我以為,是教育而不是懲罰,學校不是法院,不是評判的角色。
學校在事件處理中有何不足?
記者:三位孩子的性格特點如何,平時相處如何?
呂老師:三個都是好孩子,是正常的同學關系,平時沒有異常的情況。明明是體育委員,作為班干部很負責,對自己要求嚴格,學習成績不錯,而且興趣廣泛;亮亮比較內向老實,平時話不多,特別愛看書,會好幾種樂器;軍軍性格比較外向、調皮,成績也不錯。
記者:學校在處理過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難點,為何小摩擦會引發如此大的輿論?
楊剛:沒想到會引發這么大影響,我基本不是網民,不太懂新媒體和網絡。但我們所有初衷都是做好教育,對每個孩子負責,今后依然是這個思想。
我們在處理過程中有不足,首先是面對新媒體的發展,我們每個人,至少要了解互聯網,不能僅站在教育的范疇內看問題。另外學校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具體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把學校的保障機制做得更到位,為孩子提供更安全健康的環境。
學校接下來打算怎么做?
記者:學校接下來有什么打算?
楊剛:發生這樣的事情,作為校長我深深自責,也表示深深歉意。我們處理這件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孩子,希望盡快解決,希望孩子們受到的傷害最小。我們會盡最大努力,讓明明能夠早日回到校園,老師同學們還是一樣愛他、喜歡他。我相信,只要堅持為了每一個孩子好,不摻雜成人的主觀臆斷,這件事肯定能解決好。愛每一個孩子是老師的天職,這也是教育的本質。
呂老師:明明不來上學以后,我通過短信、微信,還有打電話跟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每天還會發當天的學習進度和一些學習任務。
作為班主任,我經常跟學生們說,你們走進這個校園,我就是你們的媽媽,我愛你們每一個學生。明明現在沒有來上學,我非常心疼他(哭)。學校也好、我也好,其他老師,還有我們所有的孩子,都特別盼望明明早日回到大家庭里。
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呈下
時間:2024-04-24 01:0:25最高法:依法懲治未成年人
時間:2024-04-24 01:0:53最高法:小學生體育課意外
時間:2024-04-24 01:0:30浙江省寧波市“三個一體化
時間:2024-04-24 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