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工作要以留守兒童為本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構建留守兒童關愛的新機制,滿足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
■張旭東
臨近年關,留守兒童問題又撥動了社會的心弦,如何幫助他們的父母盡快返鄉與之團聚,對于我們這個有6000多萬留守兒童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確實是一件大事。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研究報告》,報告顯示,約一半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目前最需要的是學習輔導(53.8%)、和父母在一起(50%),明顯高于對于生活學習用品(34%)、了解自我保護知識(31.4%)、錢(22.4%)、課余或假期參加各種活動(20.7%)等的需要,尤其是小學中低年級的留守兒童,和父母在一起的需要壓倒其他所有需要。
留守兒童的成長不僅事關每個家庭的幸福,還直接關乎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留守兒童問題,自2004年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關注農村“三農”問題,喚起了全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的意識與熱情。中央財政先后投入100億元,幫助西部農村建設寄宿制學校,地方政府、企業、民間組織和志愿者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捐贈幫扶活動。這些關愛行動以滿足留守兒童的物質需求為主,對于促進轉型時期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僅有物質幫助還是遠遠不夠的,隨著關愛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我們在對留守兒童的關愛過程中,更多地把他們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忽視了留守兒童自身對留守境遇以及關愛行動的感知、調適與行動的能力,給予他們的各種支持符合社會的期望,但未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期冀,這使得關愛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那么,留守兒童到底需要什么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筆者的調查訪談中,一名小學留守男童經;貞浺驗楹桶职譅帄Z電視遙控器而挨打的經歷,因為“那也是一種幸!;另據媒體報道,安徽一名9歲的留守男童因為聽說父母不回家過年而自縊;四川一名12歲的留守女童縱火燒毀鄰居家的房屋,只因為她覺得“事情搞大了,媽媽就回來了”……這些極端事件表明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被嚴重忽視。缺乏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孤獨無助感,進而導致焦慮、煩躁、悲觀等一系列消極情緒的爆發,嚴重的可能導致心理畸變,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能否得到滿足事關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
以上調研和事實啟示我們,關愛工作要以留守兒童為本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構建留守兒童關愛的新機制,滿足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
家庭是解決留守兒童情感需求問題的關鍵,親情的慰藉是無法替代的,所有針對留守兒童的支持都應以促進親子關系目標。親密和諧的親子關系能夠給留守兒童帶來精神上的撫慰與支撐。父母應盡量維持家庭功能的完備,外出的一方要增加回家的頻率,通過各種方式與子女增進交流溝通,讓其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政府對這方面的工作推進重在樹立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通過立法強化父母的監護責任、保障留守兒童的親子團聚權,控制和指導家長的教育行為,多方面探索監督和確保留守兒童父母盡職盡責的渠道和辦法,滿足留守兒童的親情需求。
學校是關愛留守兒童的主要陣地,也是各機構、組織參與關愛行動的助手、載體和協調者。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尊重、信任和愛護留守兒童,深入了解該群體的特點,深刻把握留守兒童獨特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需求。政府應加強農村中小學,尤其是寄宿制學校的師資建設,按照適當比例配備生活及心理輔導教師,并將其納入學校編制中,在加大對學校留守兒童工作資源注入的同時,推動學校自身繼續加強師資培訓。
社區是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重要載體。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提供心理輔導、家庭教育指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育社區留守家庭互助小組、留守兒童互助小組等組織,吸納熱心村民共同開展關愛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社區歸屬感,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呵護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區聯動的立體式關愛網絡,需要全社會都行動起來。
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呈下
時間:2024-04-24 01:0:25最高法:依法懲治未成年人
時間:2024-04-24 01:0:53最高法:小學生體育課意外
時間:2024-04-24 01:0:30浙江省寧波市“三個一體化
時間:2024-04-24 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