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上,聽孩子的瑯瑯書聲是一種享受,如同優美的旋律,令人陶醉,尤其是那抑揚頓挫、錯落有致的音韻,更能使人精神為之一振。身為語文教師,自然希望這種美妙的讀書聲可以常駐自己的課堂。
比如,在上《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前,許多老師會在腦海中勾勒:面對祖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孩子們自豪喜悅、激情滿懷;面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孩子們義憤填膺、無比仇恨;面對圓明園的毀滅,孩子們痛心疾首、萬分悲憤?傊,在課前預設中,總覺得孩子們一定會隨著學習的深入,用深情并茂的朗讀來表現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
然而,在聽不少老師執教這一課時,并沒有看到想象中的畫面。面對英法聯軍的燒殺搶劫和圓明園的毀滅,孩子們自然是滿腔仇恨,但是,除了聲音響亮之外,卻怎么也讀不出內心的憤慨。一句話,孩子們的朗讀就像少了鮮味劑的菜肴,沒有喚起人“食欲大增”的“滋味”。
這索然無味的朗讀,不由想起一篇文章——《由〈一堂訓練課〉想到的》中的一段話:“有的教師上課呢,也是進了課堂之后,就只管自己的‘教’,不去管學生的‘學’。比如,只是一味地展現課前的‘預設’,而對課堂上‘即時’發生的情況置若罔聞;只是考慮考慮課的‘整體’推進,而不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只是想追求課的‘完美’(把打算要講的內容都講完,把準備好的環節、流程都進行完),而不去做內容、環節和流程的增、減、調、換……”
的確,在課堂上,老師過多地關注了自己不應該關注的——老師的教,而忽略了最應該關注的——學生的學。盡管,在課前一直提醒自己要以學定教,可除了關注預案的完整呈現外,還是把學生的學給忽略了。
正是因為過于關注預案的完整呈現,使得自己再次忽略了初讀板塊的呈現。一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先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準,以至讀好,確實是很重要的‘板塊’,一定要舍得化時間。實際上,這個板塊落實好了,課文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大半了。
&
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呈下
時間:2024-04-24 01:0:25最高法:依法懲治未成年人
時間:2024-04-24 01:0:53最高法:小學生體育課意外
時間:2024-04-24 01:0:30浙江省寧波市“三個一體化
時間:2024-04-24 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