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大會決議 確定,1981年10月16日是首屆世界糧食日,此后每年的這一天都作為“世界糧食日”。其宗旨在于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世界糧食日”產生的背景
“民以食為天”,糧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
1972年,由于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蘇聯大量搶購谷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于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但是,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更趨嚴重。關于“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做出的。
現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餓?FAO 自創立以來,不定期地進行了五次“世界糧食調查”。從這些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饑餓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在不斷擴大。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80年代初的一份報告中估計,當時世界谷物產量可以養活60億人口。但就在同一時期,全球有4.5億人挨餓。當時世界只有45億人左右。1995年,世界人口增長到57億,挨餓人口增加到10億。
從19世紀以來,一直存在兩種糧食觀,即盲目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糧食觀。19世紀末20世紀初,悲觀主義思潮占主導地位。到20世紀40年代后,隨著世界糧食形勢的好轉,悲觀主義思潮也逐漸被盲目樂觀情緒所取代。到70年代初,發生了世界性的干旱,糧食歉收,爆發了糧食危機。嚴峻的現實又把盲目樂觀情緒一掃而光。“世界糧食日”的誕生說明人類對糧食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世界各國開始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有了足夠的重視。
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手抄
時間:2023-09-21 02:0:44小學三年級學習計劃手抄報
時間:2023-09-20 18:0:18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手抄
時間:2023-09-14 04:0:55小學生校園安全手抄報內容
時間:2023-09-19 0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