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退休養老問題的話題不斷。前有清華教授“當園丁洗衣服”的言論讓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現有“以房養老”政策引來一片討伐聲。前者確實不靠譜,也難怪網友送她一頂“滅絕師太”的帽子,但后者簡單地說就是一項金融服務,對此,公眾的反應似乎敏感了些。
根據國務院13日下發《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于“以房養老”的內容出現在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六項政策措施的第一項“完善投融資政策”中。顯然,“以房養老”只是政策之一,選不選擇全憑自愿。當然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操作性還有待討論,但諸如“明目張膽的搶錢”、“真正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之類的言論就顯得有些不理性。
實際上我們可以將“以房養老”視為一種養老的補充手段,本質上就是“倒按揭”,老人可以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給金融機構,然后定期獲得一定數額的養老金。根據本土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有房并且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而且目前該項政策能否有效落地還需要對觀念、70年產權、評估公正和風險等幾大問題進行探討。
“以房養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誤讀并被非理性的聲音放大,暴露了巨額養老金缺口下公眾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信任度。所以公眾只看到“以房養老”的方式,看不到方式的選擇自愿性;也看不到《意見》鼓勵金融機構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除以房養老之外,多項金融養老業務也將逐步推開;更看不到《意見》還強調了政府 “托底;尽钡穆氊,而非政府向公眾推卸、轉嫁責任。
對于《意見》提出的這項服務于養老事業的金融政策,簡單的否定和排斥都不理性。而對于在美國和新加坡等國擁有有效實踐經驗的政策,簡單的拿來和移植也不科學。我們還需從建設性角度進行探討和調整,為其培養合適的生長土壤。
當然,政府除了提供服務,讓社會資本轟轟烈烈地辦好養老服務業之外,更需要下大力氣填補巨額養老金虧空,挽救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任危機。更何況,就算老人沒有房產、沒有子女,甚至一無所有,也應該老有所養、老有所終,這是當初我們共同勾勒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