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綿城市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南寧市按照“治水、建城、為民”的總體工作要求,完善組織機構、健全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扎實有序地推動了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完成了一批示范效果好、群眾滿意度高的項目,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效果逐步顯效。2017年4月,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2016年度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績效考核評價工作中,總體評分名列全國第三。4月20日,實地考察了那考河生態綜合整治項目,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南寧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示范區總面積54.6 平方公里,計劃安排項目203項,總投資87.71 億元,試點建設周期為2015~2017年。試點建設目標為:示范區多年平均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75%,示范區內竹排江、南湖、五象湖水體消除黑臭,城市排水(雨水)防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總體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
■試點建設進展情況
根據《南寧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三年實施計劃》和南寧市2015~2017年三年的城建計劃,我市海綿城市建設計劃項目總數為203項。截至目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共收錄項目220項,其中已完工126項,正在建設67項,正在開展前期工作27項。海綿城市試點建成區域面積為33.91平方公里,占示范區總面積的65%。完成項目總投資87.86億元,15億元的中央海綿專項資金已完成撥付10.4億元。海綿城市建設按照既定進度推進。
示范區內共有黑臭水體5個,總長度為16.9公里。截至目前,在海綿示范區范圍內,已累計完成那考河及竹排江下游兩岸共104個直排口截污整治工作,5條黑臭水體已全部達到階段性治理目標(消除黑臭)。
■主要成效及亮點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完善理論的過程。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南寧市本著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不斷探尋海綿城市建設內涵、摸索海綿城市建設途徑,通過推進“五個結合”,落實“四個保障”,逐漸形成了具有“南寧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
●五個結合
1.推進“點”“面”結合
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區是國家第一批試點城市中最大的示范區,共安排項目203項,覆蓋了水生態修復、公園綠地、道路廣場、公共建筑、居住小區和排水管網六大類型。根據試點區域內擬解決的重點問題和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用地空間布局等要素,將示范區劃分為25個匯水片區。項目即“點”,片區即“面”。
將“點”“面”結合起來,通過系統考慮,強化連片效應,擴大海綿建設整體效果,目前主要建成了三大海綿城市建設片區。一是那考河(植物園段)片區。片區以那考河(植物園段)流域治理為主線,通過對廣西藥用植物園、烈士陵園及周邊小區、道路的系統化海綿建設,形成總面積1.65平方公里的連片海綿區域。通過規劃建設管控和協調機制,提高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削減片區面源污染、區域輸入性污染源和水體內源污染,重點解決了河道黑臭、行洪能力不足等關鍵問題。二是石門森林公園-青秀湖-青秀山片區。將片區內倚林佳園、右江花園等小區與石門森林公園作為整體進行考慮,系統性地進行海綿化設計和改造。每年進入明湖的水量共計83.14萬立方米,其中雨水收集量為35.84萬立方米。園區全年需水量為23.5萬立方米,雨水資源利用率達到20.5%,每年向下游民歌湖補水56.37萬立方米。青秀山風景區規劃面積針對青秀山生態退化、雨水資源無法利用、邕江抽水灌溉成本過高等問題,在蘭園、櫻花園、桂花園、營造林等項目中推進海綿化建設,采取雨水濕地、跌瀑曝氣、生態停車場等措施凈化雨水,凈化后的雨水回用于生態補水、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等。目前,蘭園每年可利用雨水1.1萬噸,節約邕江抽水電費120萬元。三是南湖-竹排江-鳳嶺片區。該片區屬于竹排江干流流域,面積約3408.36公頃。本片區既是南寧市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是開發建設強度最高的片區。為了解決該片區合流制溢流污染問題及河道水體黑臭問題,以管網改造、清淤及修復,以兩岸截污為關鍵點,實現直排污染減量化、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在南湖片區、七星路桃源片區及鳳嶺沖溝片區全面展開管網排查工作,對流域內發現錯接混接的市政排水管線、小區排入市政排水管總排口進行整改,部分有空間的區域采取設置初期雨水棄流設施等措施,同步推進管網清淤、管道和井座修復等工作。同時,大力推進竹排江兩岸未截污排口的截污整治、溢流井升級改造以及江水防倒灌處置工作。同時建立監測信息服務體系,及時在線監測海綿設施運行情況,確保效果。
2.推進“水”“綠”結合
南寧市有“中國綠城”之美譽。為使城市更加生態宜居,南寧市努力推動“水”“綠”結合!八狈矫妫瑢⒑>d城市建設理念融入“治水”工作中。邕江是南寧市的母親河,在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中,融入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努力打造“百里秀美邕江”景觀帶。在城市內河的黑臭水體治理中,融入“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建設理念。那考河綜合整治,通過“上游截污、劃定禁養區,對建筑與小區、公園綠地、道路廣場的雨水徑流污染控制,河岸排水口污染控制,新建污水處理廠,河道清淤,生態岸線建設,生態補水工程,河道行洪能力提升工程”等系統性措施,解決了原來單項工程、分段治理模式不能實現的面源污染控制、河道水量保持、河水循環補給等問題。示范區內黑臭水體總長度為16.9公里,目前已完成104個直排口截污整治、黑臭水體全部達到階段性治理目標(消除黑臭)。力爭今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建成區99.4公里黑臭水體整治任務,2020年底實現整體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的目標,水質達到或優于地表Ⅳ類,讓城市內河的水“活”起來、“清”起來!熬G”方面,南寧市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16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47.66%,建成區綠地率37.12%、綠化覆蓋率43.1%。南寧市結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因地制宜地布置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對雨水進行消納、凈化和利用,盡可能讓有綠化的地方就有海綿。如青秀山蘭園,自然山體的綠化是第一道天然的“雨水過濾凈化器”,雨水經過消能后,有意識地引入綠地,通過“滲、凈”措施達到消除面源污染目的。在綠化植物的選用上,對90種鄉土樹種進行耐水性實驗,植物涵蓋喬木、灌木、地被植物,通過耐水和耐濕實驗,選擇出一批如美麗異木棉、亮葉朱蕉、花葉良姜、金鳳花、馬尼拉草等耐濕植物,編制《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植物推薦目錄》,為海綿城市建設植物選擇應用方面提供了技術指導。
3.推進“新”“舊”結合
根據片區建設開發情況,將片區分為新區和舊區。新區建設以目標為導向,重點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控制性指標。如五象新區是南寧市規劃建設中的全新城區,片區以保障水生態為主,結合示范區內建筑與小區及雨水回用設施的海綿化建設,整體實現片區內的雨水資源綜合利用。舊區建設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解決片區內的水體黑臭問題和內澇問題。如內澇整治,南寧市遵循發現一個消除一個的原則,盡最大可能保障市民的出行方便和安全。一是通過完善雨水管道建設,增加低洼處雨水口;加強人工巡查,清通管道等日常維護。二是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緩解內澇。結合“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措施,通過把源頭的場地雨水慢排、轉輸過程的道路管道整治及末端的河道治理串聯起來,系統治理內澇。三是利用信息化系統加強內澇的預警監控,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
4.推進“里”“面”結合
“里”方面,南寧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02.6毫米,合流制截留管道溢流頻繁,同時合流制排水管網比例高,嚴重威脅城市水環境。南寧市結合舊城改造和道路更新,對現有合流制地區進行改造,實現雨污分流,如對民族大道、七一總渠、鳳嶺沖溝流域的共300余個排水管錯接點進行改造,正本清源,確保竹排江水質。涉及城市新建地區采用分流制。“面”方面,充分結合林景觀效果對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進行優化設計,如那考河的前置濕塘變身為花類品種豐富的濕地景觀,在確保功能的基礎上滿足景觀的需求。“面子”是城市的風貌,而“里子”則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撐起“面子”。
5.推進“軟”“硬”結合
在完成海綿城市“硬件”設施的基礎上,“軟件”方面建立了市區防澇預警監測信息系統、氣象監測服務系統、內河防汛預警系統三個系統,實現了從空中?地面?地下管道?河道多位一體的內澇預警監測智慧化管理。如南寧市市區防澇預警監控信息系統作為全國首個建成驗收的海綿防澇信息系統,實現了南寧市城市防澇信息化建設里程碑的跨越,也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一是實現防澇應急工作智能化,借助系統獲取氣象、水文、交通、內河、路面、管網等包括視頻、水位和流量的實時信息,為現場處置工作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保障,水位超限立即報警提醒,做到早發現、早處置。二是實現科學高效的防澇指揮體系一體化,在應急調度方面,實現了事前應急預案管理、物資人員管理,事中啟動預案、人員布防、利用在線監測或現場上報澇情、澇情信息發布共享;事后進行一雨一報總結、澇情回顧、工作考評以及應急預案優化。通過信息的匯聚共享,提高城管、交警、氣象、水文、建設等各部門間的實時聯動效率。三是實現防澇監督考核精細化,利用信息化技術對工作人員進行全程工作記錄,同時對汛前排查、預案準備、物資落實以及后期總結、整改等進行跟蹤、督辦。四是實現防澇信息公眾服務品質化,運用微信、門戶網站等平臺,將年度內澇點信息、歷次澇情實時情況(包括內澇區域、積水深度等)及時向市民發布,同時還與交警部門充分協作,利用市區道路交警誘導指示系統發布內澇實時信息。
同時,南寧市將加快竹排江流域(含南湖)水質、水量、降雨等多因素計算分析模型、南寧海綿城市一體化管控平臺的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信息化、智能化。
●四個保障
1.組織保障
一是健全領導機構。體制機制方面,南寧市在全國第一批試點城市中走在前列。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關于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決定》,成立了由自治區黨委常委、南寧市委書記和市長擔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并負責具體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政府直屬部門,市政府副秘書長任主任,由常務副主任、分管副主任管理日常事務,市城鄉建委、市規劃局、市環保局等單位分管領導兼副主任;落實了人員編制,把臨時平臺變為“永久建筑”。二是落實計劃安排。制定《南寧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三年實施計劃(2015?2017)》、《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等方案計劃,落實項目建設內容和時間節點,將建設項目納入年度城建投資計劃,落實資金。三是明確責任分工。制定每年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實施細案,將市城管、住房、林園、教育、城區政府等各部委辦局作為責任單位,明確分工。通過攻堅方案,將各項目的推進督察工作分解到市海綿水城辦各分管領導職責范圍,做到“分田到戶”,逐個突破。
2.技術保障
南寧市以“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統籌建設”為原則,扎實推進系列規劃編制。一是突出規劃的務實性。高標準編制《南寧市海綿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對南寧市水環境等現狀分析,將建設生態、彈性、活力的海綿城市確定為南寧市試點的總體目標,制定了水生態恢復、水環境保護、水資源利用、水安全保障、制度建設完備、顯示度6項分項目標及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21項指標,重點解決水環境污染、藍綠生態空間減少和排水(雨水)安全等難點問題,力爭近期示范區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75%(相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為26毫米),年徑流污染控制率不低于50%(以SS總量去除率計),極大提升了規劃的可操作性。二是注重規劃的系統性。編制了《南寧市海綿城市示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對現狀區位、排水體制、面源污染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將海綿城市建設控制性指標逐級分解到建筑、小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等各個方面,實現示范區控規全覆蓋。制定、修編《南寧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海綿城市專篇(2015~2020)》等10項專項規劃,落實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同時,配套出臺了《南寧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等9個技術標準規范,在土地招拍掛、招標、施工、竣工驗收等階段全面覆蓋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容和指標。通過總體目標和細化目標的相互銜接、目標任務和技術標準的相互支撐,構建了總規、控規、專項規劃、技術標準規范等完備的規劃體系。三是凸顯規劃的創新性。注重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貫穿于新一輪《南寧市城市總體規劃》和10項專項規劃的全過程,把海綿城市建設融入生態保護、四區劃定、水資源、水系布局、綠地系統、功能分區、環境保護、市政和交通基礎設施等內容中,在“兩證一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選址意見書)中納入海綿城市建設的指標和要求,通過規劃建設管控制度,解決規劃的片面化、碎片化問題,確保海綿城市建設融入城市開發建設的各環節。
3.政策保障
相繼出臺《南寧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南寧市鼓勵立體綠化實施辦法》、《關于印發南寧市PPP項目工作流程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為項目實施保駕護航。一是積極推進PPP模式和EPC模式。創新建設運營機制,大力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全范圍放開包括設計、施工、建材在內的海綿城市建設各個市場。如那考河片區海綿城市項目引入社會資金11.9億元,從河道治理、截污治污、河道補水、景觀環境、海綿建設、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開展建設,是國內首個實施并投入運營的城市水環境流域綜合治理PPP項目,也是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和財政部“PPP模式”雙試點的樣板。推進EPC模式,對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進行打包建設,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交付,提高前期手續辦理效率,確保整體進度和質量。2017年共將113個小區及市直單位分為19個項目包開展海綿提升綜合改造,項目計劃總投資28588萬元。二是完善的資金保障政策。成立了由財政、發改、規劃、住房等部門組成的項目建設資金保障組,將建設資金納入市級年度財政預算統籌安排。制定了《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投資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對社會資本投資的項目,在滿足面積及相關指標要求的情況下,最高予以每平方米30元的補助。
4.日常工作機制保障
一是強化協調推進。利用市人民政府、市海綿水城辦、各責任單位三級協調平臺,建立例會、專題會等協調機制,不定期召開項目現場協調推進會,讓存在問題早發現早解決;建立完善項目信息的“周”報送制度,實現項目進展的動態掌握,并進行張榜公示。二是強化質量監管。緊扣“設計、施工、竣工驗收”三大關鍵環節,嚴把項目質量關。在設計期間,對項目進行技術審查及指標把控,避免出現“不達標”或“假海綿”項目;對在建項目,委派咨詢機構技術人員走訪施工現場,指導施工要點;對完工項目,在項目竣工驗收環節進行“問題攔截”,重點審查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和生物滯留設施的施工是否符合規范標準,透水層厚度是否滿足要求等。同時,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質量排查及效果評估,實現項目實施全過程質量嚴格把控。 三是強化宣傳培訓。持續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宣傳進學校、進小區、進公園“三進入”活動并開展專題培訓,通過微信、展板、公交車站牌、出租車頂燈、城市商場大型電子屏幕等載體開展多渠道宣傳。與各級媒體聯動,擴大宣傳范圍、增強宣傳效果,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媒體(節目)對南寧市海綿城市試點工作做了專題報道。四是強化跟蹤評估。建立動態調整制度,在建設過程中定期對三年實施計劃“回頭看”,組織相關部門及專家對項目進行定期綜合評估,及時調整或新增各分區項目。五是強化督察問責。對海綿建設項目進度和質量進行督察督辦和問責問效,列入各單位年度績效考評體系。市海綿水城辦對實施進度相對滯后的單位發提醒函,對嚴重滯后的單位發督辦函,對督辦后整改不理想的單位進行約談,對約談后再不改進的從市“兩重兩問”辦(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問職問責)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層面進行問責。
最新黨員一對一談心
時間:2024-04-24 02:0:08通用版一對一談心談話記錄2
時間:2024-04-24 02:0:27最新普通黨員一對一
時間:2024-04-24 02:0:33最新一對一談心談話
時間:2024-04-24 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