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新余人口流動比例較大,那么最新的新余總人口統計數量多少呢?新余人口流入流出比例是多少?本文小編為你整理了最新的關于新余總人口數量的相關知識,數據來源僅供參考!
截至2017年底,新余市年末常住人口118.07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6%。其中,城鎮人口82.6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0.01%,比上年末提高1.1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6304人,出生率13.85‰;死亡人口6957人,死亡率5.91‰;自然增長率7.94‰,比上年提高0.35個千分點。
截至2018年末,新余市常住人口118.67萬人,比2017年末增長0.5%。其中,城鎮人口83.1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0.03%,比2017年末提高0.02%。全年出生人口15471人,出生率13.07‰;死亡人口6972人,死亡率5.89‰;自然增長率7.18‰,比2017年下降0.76‰。
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浙贛鐵路西段,地處北緯27°33′~28°05′,東經114°29′~115°24′。全境東西最長處101.9公里,南北最寬處65公里,東距省會南昌市150公里,東臨樟樹市、新干縣,西接宜春市袁州區,南連吉安市青原區、安福縣、峽江縣,北毗上高縣、高安市。全市總面積3178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9%),其中渝水區面積1785.92平方公里,分宜縣面積1391.76平方公里。贛粵高速公路、滬瑞高速公路分別自北向南、自東向西穿越市境。
新余市土地利用構成大體是“六山半水二分田,分半道路和莊園”。新余市區土壤共劃7個土類: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紅色石灰土、山地黃壤。
新余市處于九嶺、武功山、峰頂山交接地帶,地跨揚子準地臺、華南褶皺系兩大構造單元,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南部褶皺基底由元古界變質巖系組成,局部有多期花崗巖、基性巖、超基性巖漿侵入,構造線方向呈北北東、北東和北東東,構造的干擾作用十分強烈。
境內多數山地,是由變質巖系、花崗巖、石灰巖、砂質巖組成。北面蒙山由花崗巖組成,山峭谷深。西北邊境山地為石灰巖,由北向西呈現鵠山、人和、歐里、界水等鄉鎮一帶的山巒,南面的高丘陵區,如九龍山、良山和百丈峰,均為變質巖組成。
中部是新生代紅土層,以紅壤、砂質巖為主,因沖刷、流失的長期作用,形成地勢起伏較平緩的低丘陵,河谷寬展,發育著小范圍的沖積平原。
袁河平原是由粉砂、粗砂、礫石堆積而成,地勢低平,起伏不超過20米。
新余市地貌,根據江西省地貌圖劃分,隸屬于贛西中低山與丘陵區(大區)之“萍鄉-高安侵蝕剝蝕丘陵盆地(亞區)和贛撫中游河谷階地與丘陵區”(大區)中段,南北高,中間低平,袁河橫貫其間,東部敞開。地貌基本形態有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崗地、階地、平原6種類型。地貌成因類型有侵蝕構造地形、侵蝕剝蝕地形、溶蝕侵蝕地形和堆積地形。
境內山地,大部分布在境界邊緣,南部為武功山和九龍山,北部為蒙山,西南部為大崗山。海拔高度為500~1000米,成為與鄰縣的邊界線或分水嶺。山脈走向,以由北到西南為主。由于地質結構關系,一般表現為山峰聳立、山勢險峻、溝谷深壑。地處分宜縣西南部的大崗山主峰海拔1091.8米,為境內第一高峰;蒙山主峰海拔1004.5米。市區的西北邊界山地沿北向西南發展,即人和、歐里、界水一線;南面山地相對高度為120~200米。山脈由西向東延伸至百丈峰,形成與峽江、吉安、新干等縣的山地邊界。袁河是流經新余市的主要河流,屬贛江水系,橫貫東西,境內河段長116.9公里。袁河發源于萍鄉市武功山北麓,自西向東,經萍鄉、宜春兩市,在分宜縣的洋江鄉車田村進入新余市,從渝水區的新溪鄉龍尾周村出境,于樟樹市張家山的荷埠館注入贛江。市內各小河溪水,大都以南北向注入袁河,整個水系呈葉脈狀。袁河在新余境內有17條支流:塔前江、界水河、周宇江(即劃江)、天水江、孔目江、雷陂江、安和江、白楊江、陳家江(即板橋江)、蒙河、姚家江、南安江、楊橋江、鳳陽河、新祉河、苑坑河、陂源河。
滁州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05黃山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03安慶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24銅陵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