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
更新:2023-09-22 03:36:25 高考升學網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是組詩兩首中的第一首,也是王安石作品非常著名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寫美麗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原文: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
作者: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注音:
máo yán zhǎng sǎo jìng wú tái ,
huā mù chéng qí shǒu zì zāi 。
yī shuǐ hù tián jiāng lǜ rào ,
liǎng shān pái tà sòng qīng lái 。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閱讀答案:
1、“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結合全詩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1、該句使用了擬人的手法。寫開門見“山”,“兩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蒼翠的山色“送”進門來。或化靜為動,化無情為有情,賦予山以靈性,生動地寫出了田園風光的盎然生機。
2、寫出了詩人身處其間的愉悅,表現了詩人對這種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翻譯:
茅草搭成的屋檐下邊處處潔凈可人,那是因為主人經常打掃,因此不見一片青苔。滿畦的花草木葉,來自主人用心的培栽。一條銀帶般的水將這片綠呵護圍繞,門外山色青翠,竟似撲向庭院,而來。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字詞解釋:
⑴書:書寫,題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這里指庭院。無苔:沒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壟成行。 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⑷護田:這里指護衛環繞著園田。
⑸排闥(tà):開門。 闥:小門。送青來:送來綠色。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背景: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賞析:
這兩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這一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并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于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并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么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于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后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于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仿佛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于“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于“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兩句也堪作范例。詩人運用了對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境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
個人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1042年(慶歷二年)進士。1058年(嘉?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074年(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1076年(熙寧九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