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行 王維 譯文_隴西行 王維 詩意
更新:2023-09-17 16:11:39 高考升學網
隴西行 王維 詩意,這首詩的內容主要描述了邊關戰事的緊迫,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的關心和對邊關的焦急關切精神。
導讀:
這是一首比較少見的五言六句式的古詩。其原文如下:
隴 西 行
王維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中心思想:
此詩表現了匈奴入侵、邊防告急的情景。
隴西行 王維 詩意:
作者沒有正面描寫戰爭,而是截取軍使送書這一片斷,通過描繪出一幅迷茫、壯闊的關山飛雪遠戍圖,側面渲染邊關的緊急狀況與緊張氣氛,展現出詩篇“意余象外”的深邃與凝重。全詩節奏短促,一氣呵成,構思精巧,意蘊豐富。
隴西行 王維 譯文:
告急的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一走馬便是十里,一揚鞭便是五里,漫長的路程風馳電掣般一閃而過。這是西北都護府的軍使,他傳來了加急的軍書,報告匈奴的軍隊已經包圍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鎮酒泉。在接到軍書之后,舉目西望,卻只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的痕跡,原來軍中的烽火聯系已經中斷了。
字詞解釋:
⑴隴西行:樂府古題,又名“步出夏門行”,屬《相和歌·瑟調曲》。隴西,隴山之西,在今甘肅省隴西縣以東。
⑵都護:官名。漢代設置西域都護,唐代設置六大都護府以統轄西域諸國。
⑶匈奴:這里泛指中國北部和西部的少數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東北。
⑷關山:泛指邊關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臺和守邊營壘。古代邊疆告警,以烽燧為號,白天舉煙為“燧”,夜晚舉火為“烽”。戍,一本作“火”。斷:中斷聯系。
賞析:
詩一開頭,便寫告急途中,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注意力緊緊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馬”“一揚鞭”的瞬息之間,“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風馳電掣般地一閃而過,以夸張的語言渲染了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給人以極其鮮明而飛動的形象感受。這是兩個倒裝句,按一般的寫法是:一走馬十里,一揚鞭五里。但是這樣寫,一個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詩歌語言的正常節奏,讀起來拗口。像這樣“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不僅上口,也因為將“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強調,而突出了馬的速度之快。中間兩句,點明了騎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個“圍”字,可見形勢的嚴重。一個“至”字,則交代了軍使經過“走馬”“揚鞭”的飛馳疾驅,終于將軍書及時送到。最后兩句,補充交代了氣候對烽火報警的影響。按理,應當先見烽火,后到軍書。然而如今在接到軍書之后,舉目西望,卻只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是因雪大點不著烽火呢,還是點著了也望不見,反正是烽火聯系中斷了。這就更突出了飛馬傳書的刻不容緩。寫到這里,全詩便戛然而止了,結得干脆利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盡管寫形勢危急,氣氛緊張,而詩中表現的情緒卻是熱烈、鎮定和充滿自信的。
這首詩,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但并不正面描寫戰爭。詩人的著眼點既不在軍書送出前邊關如何被圍,也不在軍書送至后援軍如何出動,而是僅僅擷取軍使飛馬告急這樣一個片斷、一個側面來寫,至于前前后后的情況,則讓讀者自己用想象去補充。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呵成,篇幅集中而內蘊豐富,在藝術構思上也顯得不落俗套。
后世評價:
1,張戒《歲寒堂詩話》贊譽此詩:“信不減太白。”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隴西行 王維 詩意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關注公眾微信號:miyu_88,精彩內容無限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