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歲九月九日 賞析
更新:2023-09-17 06:21:49 高考升學網
己酉歲九月九日 賞析,這首詩中表現作者受重陽節以及環境的影響,引發作者對人生的感想。本文己酉歲九月九日 賞析由大學高考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導讀:
這首詩作于重陽節,一半寫景,一半抒情。其原文如下:
己酉歲九月九日
陶淵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
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己酉歲九月九日介紹:
這首寫景占有較多篇幅,寫景也較細致,這是后半抒懷的出發點;另一首以感慨為主,中間只有四句寫景的穿插。比較起來,這首詩要顯得自然平和些。
己酉歲九月九日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409年(義熙五年)重陽節作。
己酉歲九月九日賞析:
前八句描寫時景:“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九月已是暮秋,凄涼的風露交相來到。“靡靡”,漸漸的意思。用這“靡靡”與下“凄凄”兩個細聲疊詞,似乎也傳出了深秋特殊的氣息。這兩句是概括描寫,下兩句寫園林:“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有頑強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長了,園中樹木也紛紛凋零,這見出秋氣摧敗零落的厲害,“空自”,含有無可如何之意。再兩句寫天空:“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清爽的秋氣澄清了塵埃,秋空顯得特別高遠。所謂秋高氣爽,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覺兩個方面,這“杳然天界高”中就顯出了目接秋空時那種新鮮感、那種精神的超曠感。最后兩句寫“群動”:“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秋蟬的哀咽停止了,只有群雁在高空鳴叫。這一息一鳴,把節序的變遷表現得更強烈了,那嘹唳的雁聲又最能引發人的悲涼意緒。這三個層次的描寫,空間的變化、感覺的變化,歷歷分明。
后面八句是感想。“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萬化”,萬物的變化。“尋繹”,連續不斷。這是指上面所寫的那些變化。于是自然聯想到人生。人生沒有不憂勞的。正如后來歐陽修所說,“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自然易于衰老了。(《秋聲賦》)萬事萬物都在生生滅滅,人也如此,人的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糾纏過每一個有理智的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何況今天是重陽節,這是個吉利的日子,九月九象征長久,這就更能激起他的憂生之嗟了。所以下面他說:“念之中心焦”。這個“焦”字把那無可名狀的痛苦表達出來了。寫到這里可以說他的心情是極不平靜,但他又是個通達的人,他不會像阮籍那樣作窮途之哭的,他是有控制自己情緒的精神支柱:委運任化,順乎自然。下面他寫道:“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他說:什么才叫我稱心如意呢?還是喝酒吧。千年的變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還是來歌詠(通永)今朝吧。執著于“今朝”,把握這可以把握的實在的人生,這樣他就可以做到“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形影神》)了。這里他似乎是在“借酒澆愁”,但并不怎么勉強。重陽節的習俗就是喝酒,這個應節的舉動正好作了他消解萬古愁的沖劑。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漢族,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田園詩派創始人。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約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卓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
以上這篇己酉歲九月九日 賞析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大學高考!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