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其一李白翻譯_行路難李白賞析
更新:2023-09-19 09:54:16 高考升學網
行路難李白賞析,是作者一首抒發在政治路上人生遭遇的作品。本文行路難李白賞析由大學高考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導讀:
樂府舊題詩,李白的名篇之一,在眾多以《行路難》為題的作品中最為著名。其原文如下: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字詞解釋:
(1)行路難:選自《李太白全集》,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2)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玉盤: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3)投箸:丟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無所適從。
(4)塞:堵塞。太行:太行(hang)山,在現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
(5)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姜尚曾在渭水的?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詩人借此表明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復:忽然又。
(6)多歧路,今安在:岔道這么多,如今身在何處?歧:一作“岐”,岔路。安:哪里。
(7)長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會:當。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濟:渡過。
行路難原文翻譯: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費值萬錢。胸中郁悶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劍環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世上行路呵多么艱難,多么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行路難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聯系緊密,不可分割。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仕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后,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短扑卧姶肌芬詾椤缎新冯y》三首皆公元744年(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詹?《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
行路難主旨:
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行路難賞析:
詩開頭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描繪了一個豪華盛大的餞行宴飲場面。接著寫“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又向讀者展現了作者感情波濤的沖擊。中間四句,既感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看到了姜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難”四個短句,又表現了進退兩難和繼續追求的心理。最后兩句,表達了盡管理想與現實有著巨大的距離,盡管詩人內心痛苦,但還是在沉郁中振起,堅定了信心,重新鼓起了滄海揚帆的勇氣。
全詩在高度彷徨與大量感嘆之后,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忽開異境,并且堅信美好前景,終會到來,因而“直掛云帆濟滄海”,激流勇進。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放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歲在?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此句詩表達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給遇到挫折,遭遇困難,受到打擊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們一種信心、一種勇氣、一股力量。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行路難藝術評價: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此詩多寫世道艱難,表達了離愁別緒。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以上這篇贈行路難李白賞析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大學高考!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