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賞析_明月何皎皎翻譯
更新:2023-09-16 13:40:17 高考升學網
《明月何皎皎》,是東漢時期的詩歌。該篇詩歌突出表現了細致的心理描寫手法,而關于該詩的主題,歷來有兩種解讀:一說該詩通過皎皎明月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說該詩刻畫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閨中女子形象。本文明月何皎皎賞析由大學高考網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字詞解釋:
羅床幃:羅帳。
寐:入睡。
攬衣:猶言“披衣”,“穿衣”。攬,取。
旋歸;回歸,歸家。旋,轉。
引領:伸頸,“抬頭遠望”的意思。
裳衣:一作“衣裳”。明月何皎皎翻譯:
明月如此皎潔,照亮了我的床幃;我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內徘徊;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是還是不如早日回家;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明月何皎皎賞析:
本詩寫游子離愁,詩中著重刻畫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他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夜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靜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于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贊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墒,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是過于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嗎?不,是“憂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的確,游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
詩寫到這里,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么“憂愁”呢?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這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余意,耐人尋味。“客行”既有“樂”,為何又說“不如早旋歸”呢?實際上他鄉作客,何樂而言。然而異鄉游子為什么欲歸不歸呢?這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實是密切聯系著的。這兩句詩正刻劃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后,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于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出戶彷徨”,半夜三更,他像夢游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
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鄉云樹引領而望,可是又怎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呢?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去。從“出戶”到“入房”,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
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致地刻畫了游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展層次說:“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緊一節,直有千回百折之勢,百讀不厭。”
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致地表現如此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在我國古詩中是不多見的。作者考證: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關于《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曾釋之甚明:“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 以上這篇明月何皎皎賞析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