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別詩意_王維的山中送別
更新:2023-09-20 09:38:24 高考升學網
山中送別詩意_王維的山中送別,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這篇山中送別詩意_王維的山中送別由大學高考網編輯整理,望大家喜歡。
山中送別詩意:
作品原文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詞語注釋
掩:關閉。柴扉:柴門。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作品賞析
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安史亂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兼通音樂,工書畫。存詩約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創作背景
編輯本詩是作者送別友人時寫下的,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山中送別》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寫送別友人,題材非常普遍,構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其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并非就“送別”二字做文章,而著墨于送別后的行動與思緒,并表達了詩中人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團聚的情懷。
以上這篇山中送別詩意_王維的山中送別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好友。更多古詩,詩意的話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