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張履祥《訓子語》童稚:年幼時期。異日:日后。
至樂無如讀書,至安無如教子。
《史曲•愿體集》至:最。
愛之必以其道。
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愛惜子女必須講究方法。
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成:成才。要想成就功業,必須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嚴格的師友。
教子須是以身率先。
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教導兒子必須自己帶頭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張履祥《愿學記》人們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從我做起,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當反求諸已,未可全責子弟也。
清•張履祥《備忘一》率從:服從。反求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韓非子•外儲說》做母親的欺騙兒子,做兒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親,這樣的家教還成什么樣子。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威嚴:既有使人敬畏的氣魄而又嚴格要求。慈:仁愛。畏慎:敬畏而謹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禮義廉恥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3回為人應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應崇尚禮義廉恥的風氣。
賢母使子賢也。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 賢良的母親會教育孩子學好。
子孫若賢,不待多富;若其不賢,則多以征怨。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子孫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須財富多;如果他們沒有才德,財富多了反而會招來怨恨。
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如果對子女偏頗寵愛,看來雖是優待他們,實際上是更危害他們。
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元•〈冤家債主•梆子》延:延長。卿:古代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朋友、夫婦也以“卿”為愛稱。賢:德行好,也指多才。
父否母然,子無適從。
宋•宋祁《雜說》 否:不是這樣。然:是這樣。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見不一致,那么子女就無適從,教育效果就很差。
慈母有敗子,小不忍也。
漢•桓寬《鹽鐵論•周秦》仁慈的母親出了敗家子,原因是從小就不忍嚴加管教。
愛之太殷恩,憂之太勤棗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讎之。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寵愛得太過分,操心得太多,棗雖說是愛護它,其實是傷害它;雖說是操心它,其實是恨它。
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沒有不敗。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注》對子女的寵愛和驕縱正是害了他們。
禍不出所憎,常出所愛。
漢•傅干《皇后箴》禍患不產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產生于自己所寵愛的人。
打是疼,罵是愛。
《醒世姻緣注》指有時候的打罵,實際上是疼愛。
恨鐵不成鋼。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6回借代對所期望的人不爭氣感到焦急不滿。
父剛母柔,教養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父剛:父親剛嚴。母柔:母親寬柔。
努笞廢于家,則豎子之過立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家中沒有怒責和鞭打,那么孩子的過錯就出現。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宋•王應麟《三字經》茍不教,性乃遷:如果不加教導,性情就會變化。
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蘇氏家語》孔子家的兒子不挨罵,曾子家的兒子不耍脾氣,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結果。
我教子,惟一經。勤有益,勸無功。
宋•王應麟《三字經》我教育兒子的,就靠一本經書。勤奮才有所成就,只知游玩兒戲是沒有益處的。
遺子黃金寶,如何教一經。
《神童詩》留給子孫金銀財寶,不如教他們熟讀經書。
善教•利導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
《論語•為政》看看他的動作、行為、觀察他處理經手的事情,細審他的習性和存心,那么他什么都顯露出來了。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講高深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講過于高深的學問。說明教學要因材施教。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則小鳴。
《禮記•學記》善于回答別人的問題的人,象敲鐘一樣:輕輕地敲就小聲響;重重地敲就大聲響。比喻回答問題要難易適度。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禮記•學記》悖:背理。佛:通“弗”,不。“佛”,又作“拂”,相逆的意思。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盡心上》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種:有如及時雨沾溉萬物,有成全道德品質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流風余韻為后人所私自學習的。
弟子問仁,仲尼答之,人人異辭;蓋因事托規,隨時所急,譬猶治病之方千百,而針灸之處無常。
晉•葛洪《抱樸子•喻蔽》用針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針不同的穴位,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論語》問同而答異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觀人之所問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指出《論語》中之所以所問相同而回答不同,是因人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人者。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各因其材:意為都能因材施教。
教學之法,本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