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上述學者認為:“當你控制的時候,有人想生不敢生。但你一旦放開了,鼓勵別人生他們也未必會生。生育是一個家庭的綜合考量,國家政策沒法引導。歐美國家現在都鼓勵生育,但現在一些家庭連一個孩子都不愿意生了,政府福利很好送錢送奶粉,但又有多大作用?”
想變“四口之家”哪些功課要補上?
人物簡介:
潘幸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偏心理學、女性學方向)研究生,情感咨詢師。2013年創辦中國首個女性主義自媒體sharpshow,排行騰訊微信公眾號情感榜前三,被稱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火的情感醫生。
當“多孩家庭”按下重啟鍵,一起步,都顯得那么艱難,很不盡如人意。“二胎”開閘,從“三口之家”到“四口之家”,還有哪些功課要補上?就此,記者專訪了情感咨詢師潘幸知。
與其寫保證書,不如讓孩子學會接納
記者: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認為,生二胎,社會和家庭還是要補補課。
潘幸知:從三口之家到四口之家,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打破了一個家庭既有的生態平衡體系,這是個新變化,需要建立新的平衡。
記者:最近有媒體報道,一位網友在網上曬出了自己和老公寫的“保證書”,她和老公向女兒保證“永遠第一喜歡我家大寶”。對此,你有沒有可操作建議?
潘幸知:與其寫保證書,不如讓孩子意識到接納的重要性。因為“小寶”出世后,父母不可能做到對大寶要比小寶好,這對小寶也是不公平的。而且如果大寶一直存在比較的心態,事事都要跟小寶比較,希望得到最好,那么不僅父母很累,而且無論做到如何好,處在比較心態中的大寶,也都有可能感受到不平衡,他會覺得父母曾經寫下過保證書,卻不能做到,從而喪失了對父母的信任。
記者:那怎么辦好?
潘幸知:作為家長,要告訴大寶的是,不僅父母親要分攤50%的愛給小寶,大寶也要分攤50%的愛給小寶。只有付出沒有回報的愛,是不可能成立的。從小被這樣教育的小孩,會相對成長為一個心智比較健全的個體,未來在婚姻關系中也會懂得索取與回報的對等。在愛的教育不盡完整的家庭里,生二胎之前,最好征求大孩的意見。尤其是遷徙到大城市工作的夫婦,如果是在工作還不太穩定的時候要了第一個小孩,結果扔回老家給父母帶,再生第二個孩子,得到第一個孩子的接納就特別重要。
別讓兩個孩子成為爭奪愛的對手
記者:父母應該怎樣跟大寶溝通呢?
潘幸知:父母一定不要認為,小孩子不懂什么。孩子很敏感,父母要不斷告訴他去適應一個新生命的出現,并且他會是他未來最好的陪伴,而不是奪走父母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