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勞動報酬占GDP的比值呈下降趨勢,這說明勞動力在收入分配中重要性在降低。也就是說,兢兢業業工作反而不如“炒房”“炒股”“炒錢”實惠,這也是很多企業“不務正業”的重要原因,換做個人更是如此。
全國政協委員宋豐強說,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在初次分配環節發力,讓勞動力分享更多的發展紅利,讓企業讓利、政府減稅、勞動者報酬提高,從宏觀上調配國民財富分配的大格局。
期待:公平分配、密實織網讓大家有踏實的“獲得感”
其實,自稱“收入低”的群體的還有很多—城管、小販,老板、農民工,開發商、業主……幾乎沒有人對自己目前的薪資水平滿意的。
“這個現象也不奇怪,因為大家都希望掙得越多越好。”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說,“但大家都"哭窮"現象的背后,其實蘊含著大家心里"沒底"的收入焦慮和消費顧慮,還有更深層次的對收入分配不公的不滿。這些都值得有關方面重視!
郭乃碩說,要讓人們普遍有“獲得感”而不是“沒底感”,首先是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讓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掃除人們心中“不公”的不安,在全社會建立起合理的薪酬體系,“但更重要的,是盡快完善我們的社會保障網,讓大家對未來有足夠的踏實感!
不少代表委員建議,我國應在醫療、養老、就業、低保等諸多領域都要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密實編織好讓群眾有更實在“托底感”和“獲得感”的社會保障網。
“社會報道領域的這些改革不僅能讓群眾有"獲得感",更能最大程度釋放消費能力,極大地拉動內需,反過來又將推動改革。”宋豐強說,“而這其實也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