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培訓一點用沒有,一分錢也不該花。同樣,培訓也無法解決企業的所有問題,不能“搞運動”那樣興之所至就大肆鋪張。癥結在于企業是否能夠區分“培訓的能與不能”:每一階段、每一層面,哪些事情是培訓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培訓做不到的。
是要求,不是需求
一般培訓教材中,都少不了“培訓需求調查”這部分內容。多數企業的培訓操作實踐中(內訓外訓皆然)也都把這一環節當成開宗明義、師出有名的第一步。
籠統而言這似乎是不錯的。
但是,以此觀點指導的實踐,往往難以擺脫“主觀化傾向”的危險,最后的結果是:要么被所謂的“真實需求”、“個性化需求”牽著鼻子走,一個點一個點地考慮問題和提供對策,不僅成本高昂,而且難以形成全面效果和聯動效應;要么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調查歸調查,操作歸操作,只要培訓的形式花哨、場面鋪張、內容煽動就好,能不能解決問題恕不考慮,基本把培訓做成了相關領導、干部的“面子工程”。
平心而論,“需求”這個詞本身并沒什么不對;麻煩在于它很容易將人導入“個性化、主觀化”的歧途。一千個讀者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企業中每個人對需求的定義也是“我心即世界”、各有各理解。
比如,大家可能對于“企業需要提高經理人的管理能力”是容易達成共識的,但對于“什么是管理能力”則一定是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好,培訓操作者(組織者)通過反復多次的交流、溝通、分析和確認,使大家都同意目前經理人需要提高的管理能力是“激勵下屬和向上爭取資源”;問題解決了嗎?沒有!還得進一步描述和定義,對于上述兩項能力,什么樣的行為和結果好的,什么樣的行為和結果是差的。
是能做的,不是想做的
很多企業越來越認識到培訓體系建設或曰系統化培訓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愿意在這方面配置人、財、物,賦予培訓工作在組織架構中應得的地位。
恰恰在這種背景之下,一個矛盾漸漸浮出水面,對培訓操作者造成的困擾日益加劇。這個矛盾就是:想要做到的理想境界,和現實環境制約下的能做到的狀態之間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為平衡培訓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而產生的矛盾。
這好比一個人想從深圳去上海,用“外包” 方式可以選擇多種交通方式:飛機,火車,汽車,輪船,以及舊社會的馬車、轎子;也可以自駕游,騎摩托車、自行車,甚至步行。要去上海可視為長期目標,選擇哪種方式去則可視為要采取行動前的一個短期目標。
決定這個短期目標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為什么去上海,是商務洽談、旅游觀光還是想考察采風;二是目前的經濟能力;三是個人的身體狀況,能不能適應將要選擇的那種方式。三者不可偏廢。
上海當然要去,體系也一定要建。需要警惕的是,企業想做的往往遠比能做的要多,一旦忽略企業財務和體質方面的制約,就很容易抱有“一口吃成個胖子”的速戰速決思想,而最終使培訓走入“天天描畫藍圖,年年原地踏步”的怪圈:想得到,做不到;事做了,沒實效;藍圖好,吃不飽。
接下來的難題是:“怎樣界定什么是企業能做的?”對于企業中任何帶有初創性質的管理類工作,這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極其考驗操作者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一個可行的做法是:由操作者自定(30分和50分的)標準,再通過標準確認、達標行動、標準維持和鞏固等步驟,來逐步推進。采取這種做法的基本原則是:自定的標準寧低勿高,堅決摒除“畢其功于一役”的心態,鍥而不舍地追求持續改善。
是行為規范,不是價值觀
在知識經濟取代工業經濟的說法折騰了一陣之后,企業的雇傭觀念也在經過沖擊、搖擺和迷茫后重拾傳統。一個佐證是近兩年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聘用和考察職員時,將其對企業的“忠誠度”提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有些企業還通過設立諸如“忠誠獎”之類的獎項來以資鼓勵。
不過,當一些企業的領導者因此而順理成章地認為:忠誠度和價值觀的問題,是可以而且必須依靠培訓來解決時,麻煩又來了。
在企業內部,牽涉到忠誠度和價值觀的問題時,絕大多數時候那些置疑者的意見、建議、觀點、見解都是難以進行深度討論的。因此,企業領導者必須反思和牢記的是一句簡單的老話:言傳不如身教。
培訓能解決的是企業成員的行為規范問題:什么行為是鼓勵的,什么行為是允許的,什么行為是反對的。重點在引導和規范員工“怎么做”,個人愿不愿意都得遵守;而不是一廂情愿的希望員工在做出某種行為時,總是發自內心地“崇高偉大”。
價值觀并非不重要,相反,它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惟其如此,才不能輕易將此重任交付給培訓,而應是時刻體現在領導者的身體力行之中,潛移默化之下,使員工能夠通過“察其言,觀其行”,來增加對領導的信服,激發其對企業長期的忠誠、敬業、尊重和自豪。
是管理方法,不是管理能力
如果說對價值觀培訓的高期望現象在企業界還算不得十分普遍的話,那么,企業在能力提升方面對培訓的信賴和依賴則可以說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視之為天經地義的事情。
培訓果真如此責無旁貸嗎?未必。
一個企業成員的能力,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維度在靜態下顯示出的固定數字,而必須是伴隨企業的經營實踐,在動態中多維度的綜合表現,而且最終必須體現為對企業的實際貢獻程度。具體來所,企業所要求的能力應該包括:基礎知識或廣泛性知識,專業技能,工作態度(為什么做,為什么不做),行為表現(做不做,做得怎樣,能否維持高水準的表現)這四個方面。
基本上,對于知識和技能,培訓是能幫上一些忙的,但對于態度和行為,培訓所能起到的作用就少之又少了。中國的古話說得好:“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必巧也;明師能授人方書,不能使人必為也。”
這不是說企業對經理人的態度和行為表現無能為力。正如上一節所述,態度問題(往往就是價值觀的問題)最需要的領導者的身體力行、潛移默化;而行為表現,則更多需要制度性的規章條文(如薪酬制度、考核方法等)來引導、約束和規范。
是得到什么,不是做了什么
綜上,企業培訓工作應該做和能夠做的,首先是從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出發,找出和確認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具備的能力;然后,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把工作重點放在那些可衡量、可復制、可提高的地方,比如員工的行為規范和經理人的管理方法方面;要始終抱持持續改善之心,不斷積小勝為大勝,而要避免追求速勝的心態;同時還必須認識到,企業有很多難題是培訓所難以承擔的,比如價值觀問題,經理人綜合能力提升問題。
認識到以上培訓的能與不能還不夠,還有最要緊的收官一手:通過種種培訓實操,企業和員工得到了什么——而不是培訓組織者做了什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而貢獻是衡量培訓的惟一標準。
銷售的技巧與口才 高情商
時間:2023-09-14 03:0:46銷售的實戰技巧與口才 提
時間:2023-09-20 01:0:01電話銷售技巧與口才溝通話術
時間:2023-09-20 10:0:51職場減少無效學習的5個關鍵
時間:2023-09-16 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