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財政“十二五”財源建設規劃、調整結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圍繞城市市場和龍頭加工企業需求,按照“一村一品、一點一特”的思路,創建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特色產業帶,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和聚集帶建設,使原來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逐步多元化。因地制宜,引導農民順應城市消費需求調整養殖結構,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發展奶牛、生豬、肉牛、羊、禽等規模養殖業,力爭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以上。做大做強蔬菜、中藥材、茶等特種種植產業,如:發展海龍、金鼎、忠莊葡萄和草莓基地,巷口、長征鎮糯玉米基地和特色花卉盆景基地,在西線四鎮發展無公害蔬菜和訂單蔬菜,力爭經濟作物占農物的比重在%以上。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力爭全區三分之一的生產用地向大戶經營者和有能力的生產者流動。探索集體用地流轉機制,發展至家龍頭企業,打牢“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力,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全面推進“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發展農業經濟,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元以上。
、夯實基礎,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強化“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工作措施,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道路建設,重點加快村組公路的提升改造和硬(油)化,提升村組公路的技術標準,確保村組公路的硬化率達%以上,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夯實基礎。積極抓住市政府實施“六個一百”工程的契機,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深入開展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使我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一個較大的飛躍。突破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瓶頸問題,全面完成病險水庫治理和農村人均半畝口糧田水利建設,確保農村人均保灌農田面積達.畝以上。搶抓政策機遇,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采取集團幫扶、部門幫扶、社會幫扶等多種形式,吸納社會閑散資金,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投入,多渠道多層次籌措資金,有效解決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問題。每財政安排萬元,引導社會資金,以遵松路兩側為重點,打造海龍、金鼎山“四在農家”示范帶,形成鄉村旅游亮點,力爭每村有-戶農家樂。
、推廣科技,發展“科技型”農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實施科技增收,有針對性地抓好科技推廣應用,向科技要效益,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區財政安排創業資金萬元,鼓勵各鎮因地制宜建設農民工創業園(帶、點),促進農民工創業。重點扶持遵義市乳業制品有限公司、遵義黔興有限責任公司、仁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金鼎飼料有限公司、遵義祥星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扶持龍頭加工企業向集團發展,提高企業綜合開發“精、高、新、深”系列產品能力,提升產品檔次,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帶動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
(四)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為財源建設夯實基礎。
、高標準、高品位完成重點區域規劃編制。完成貴州鋼繩集團、遵義發電廠等大企業原址片區和忠莊立交橋片區、桃溪寺片區等片區規劃,進一步完善銀河路片區、忠莊片區、南嶺公園東片等的控制性詳規、修建性詳規,委托和敦促供電、供水、電信、園林、水電等部門盡快編制相關專業規劃,逐步建立區城市建設的規劃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