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處】《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大意】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
【提示】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元景安的人,他本來是北魏貴族。公元550年,高洋滅魏,當了北齊皇帝,把北魏的許多皇親都殺了,稍遠的皇親如元景安等人,連忙商議對策,決定跟著北齊國皇族改姓高氏,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說:“怎么能夠拋棄本姓,隨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后來,人們常用這句話表達一個人堅守氣節的決心。
2.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出處】桓寬《鹽鐵論·地廣》。
【大意】不要因生活貧困而改變自己的節操,不要因地位低賤而變更志向。
【提示】桓寬是西漢著名文士,他參加漢昭帝時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會上的辯論,撰成《鹽鐵論》,因而聞名。桓寬這句話是說,任何人在身處逆境時都要堅守自己的氣節、志向和理想。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晚年在北京西郊,住著“滿徑蓬蒿”的破舊屋子,連一天三頓飯都成問題,但他終于寫下了流傳后世的文學名著《紅樓夢》。
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出處】李世民《賜蕭瑀》。
【大意】狂風勁吹,才能顯出野草的堅韌不折;動蕩的亂世,才能認識忠誠正直之臣。
【提示】這是唐太宗為表彰大臣蕭瑀而寫的詩中的兩句。唐高祖后期,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爭奪帝位,蕭瑀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邊,最后幫助他奪得帝位。雖然,這只是封建社會的一次權力之爭,但這兩句詩說明了一個道理:在艱苦危難的環境中,最能看出一個人品格的高下。具有高風亮節的人,在艱難時刻,在危難面前,能堅持真理,不隨波逐流;而意志不夠堅定的人,常常會迷失方向。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出處】周敦頤《愛蓮說》。
【大意】(蓮花)雖生長于淤泥之間,卻能保持潔凈不污;雖洗滌于清水之中,卻風姿天然,不顯得妖媚。
【提示】這句話贊揚那些品質高潔、操守堅定的人。他們不論是在惡劣的環境中,還是在順利的條件下,都能夠保持自己的心靈高潔。屈原本來受楚懷王的重用,由于小人的挑撥離間,楚懷王漸漸疏遠了他,并且貶謫他。楚懷王的兒子即位后還是不用他。屈原心情抑郁地走到江邊,被一個漁翁認出來,說:“你不就是三閭大夫嗎?怎么成了這個樣子?”他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所以我被流放了!睗O翁說:“既然舉世混濁,為什么你就不能隨波逐流呢?既然眾人皆醉,為什么你就不能吃點兒殘羹剩飯呢?為什么懷里抱著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卻被流放呢?”屈原說:“我聽說剛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彈帽子,剛剛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又有誰愿意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身江水葬身魚腹,又怎么能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屈原的言行,正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高潔。
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出處】文天祥《正氣歌》。
【大意】在艱難困苦的時候,崇高的氣節才越能顯示出來,這種氣節永垂青史。
【提示】這是文天祥在獄中寫的詩句。當時元朝統治者絞盡腦汁,以高官厚祿相誘,勸他投降,可他絲毫不為所動,并寫《正氣歌》一詩以明志,表現了他的錚錚鐵骨。這種民族氣節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這樣的英雄人物,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6.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處】《論語·微子》。
【大意】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清白。
【提示】一個人應當具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準則,而不能在強權的壓迫下屈服。孔子在《論語》中所列舉的微子、伯夷、叔齊等人就是保持自己清高節操的古代賢人。如果為強權所屈服,或為不正當的名利所誘惑,只能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
【大意】富貴不能使心志迷亂,貧賤不能使節操改變,武力不能使人格屈服。
【提示】一個人能否抵御各種名利的誘惑,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堅定的意志。意志堅定的人,可以戰勝各種威脅利誘,義無反顧地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上面這幾句話是孟子在與別人辯論什么叫做“大丈夫”時提出的做人準則。我國歷史上這種“大丈夫”很多,西漢時的蘇武就是其中一個。漢武帝時他奉命出使匈奴國,匈奴國首領脅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財富、官位等條件引誘他,不成之后又罰他到極其艱苦的偏遠地方牧羊,斷絕他的飲食來源,企圖用艱苦貧困的生活迫使他就范。蘇武威武不屈、貧賤不移,也不為富貴所誘惑,在匈奴國被囚19年,始終保持節操。后來,他終于回到漢朝。
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出處】《孟子·盡心上》。
【大意】失意的時候,就加強自身的修養;得志的時候,同時讓天下人一起好起來。
【提示】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地位高低和仕途的順與不順,在對人對事方面都應盡心盡力,力所能及地承擔應負的職責。有能力時,多多幫助別人;能力不足時,至少要把自己管好。孟子還說過“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是說一個人處在順境時,不應忘乎所以,背離做人的基本道德;身處逆境時,也不能因追求物質利益,不顧道義,胡作非為。無論別人是否理解自己,都要堅守心中的道德原則。
9.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出處】《呂氏春秋·誠廉》。
【大意】石頭可以被打碎,但絕不能改變它固有的堅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絕不能改變它自身的紅色。
【提示】這句話以石堅丹赤為喻,說明具有高潔品質的人是不會因外界壓力而改變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秴问洗呵铩分杏貌、叔齊的故事來闡述這一觀點。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后,他們不愿為爭奪王位互相傷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們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紂,天下歸周。伯夷和叔齊認為這是以一種暴力代替另一種暴力,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陽山隱居,終于餓死在那里。這個故事被古人當做堅守節操的范例來歌頌。司馬遷著《史記》,將《伯夷列傳》列為七十列傳的首篇,表現出對氣節的推崇和贊美。
1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出處】司馬遷《報任安書》。
【大意】人都是會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
【提示】這是司馬遷在寫給好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說的話。司馬遷把那些“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的英雄的死,視為重如泰山,而把皇帝身邊弄臣之死,看做與“螻蟻無異”。一個人總要面對死亡,但有種種不同的死,表明了種種不同的生命意義。
描寫關于愛情的名言警句大全
時間:2023-09-19 09:0:56莎士比亞關于愛情的名人名
時間:2023-09-15 00:0:00關于愛情的經典名言名句74句
時間:2023-09-17 04:0:21關于孝敬父母傳統美德的名
時間:2023-09-16 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