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度一】從預期目標看,力爭新增就業人數、失業率保持穩定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就業預期目標為: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與去年相比,三個預期目標基本保持穩定。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養老金上調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減稅降費 |
全國兩會關提案:于房產稅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退休漲工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國企下崗職工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鄉村醫生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教師工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房價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退役軍人士兵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教育話題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降低社保費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社會撫養費 |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城鎮新增就業實際人數經常高于預期目標。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今年城鎮新增就業要在實現預期目標的基礎上,力爭達到近幾年的實際規模”。
“新華視點”記者梳理發現,各地今年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同樣保持穩定。15個省份新增就業人數與去年相比保持穩定,7個省份還提高了預期目標,其中,河南、江蘇比去年增加了10萬人。31個省份預期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之和達到1683.5萬人,超過全國1100萬的預期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人社局局長楊光表示,天津將通過開發崗位推動一批、創新創業扶持一批、實習見習留用一批、援企穩崗幫扶一批,著力促創業、穩就業。預計全年新增就業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
【維度二】從重點群體看,精準幫扶促就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近日介紹,今年將實施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項目和計劃,盡最大努力促進重點群體實現就業。
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834萬,再創新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實施“三年百萬青年見習計劃”,將就業見習補貼范圍由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擴展至16歲至24歲失業青年。各地出臺一系列“含金量”頗高的扶持政策:天津對享受就業見習補貼的人員按照當地最低工資75%的標準給予生活費補貼;吉林對見習期滿留用率達到50%以上,與留用人員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見習單位,每留用1人給予2000元帶教補貼。
在農民工就業方面,一些中西部省份出臺措施幫扶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河南對中介機構免費為返鄉農民工開展職業介紹服務、實現就業3個月以上的,可按每人300元標準給予職業介紹補貼。
一些省份出臺措施對農村貧困勞動力進行就業扶貧。甘肅至2020年繼續開發4萬個鄉村公益性崗位,幫助更多農村貧困勞動力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貴州對通過有組織勞務輸出到外地就業的貧困勞動力,給予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
有的地方結合實際,幫扶去產能分流職工就業安置。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杜兒坪煤礦掘進一隊副隊長董林說,去年集團共轉崗分流職工1.6萬余名,但越往后分流安置的壓力越大。他建議,提供更多創業培訓、技能培訓,做好困難職工家庭的社保兜底工作。
【維度三】從就業空間看,給企業減負、扶持創業有望增加就業崗位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招用農村貧困人口、城鎮登記失業半年以上人員的各類企業,三年內給予定額稅費減免。
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主任委員郭乃碩說,企業發展越好,就業的承載力就越強。減稅降費和相關獎補支持政策對穩定企業家心態、挖掘企業就業潛力和發展活力有直接影響。
近期,從中央到地方已出臺了一系列援企穩崗的具體措施。去年底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
從落實情況看,湖北省對不裁員或納入化解過剩產能清單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70%。福建省還對一些保持連續生產、積極采取措施穩定職工隊伍的企業,經認定后給予一次性穩定就業獎補。
創業帶動就業具有倍增效應。楊光介紹,今年天津實施創業政策升級計劃,全年安排3億元貸款資金支持各類創業群體。預期全年扶持創業3萬人,帶動就業12萬人。
【維度四】從職業素質看,大規模技能培訓將拓寬就業渠道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于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今年高職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楊光表示,當前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高層次研發人員、高技能工人和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不足,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有利于提升勞動者素質,不斷拓展就業渠道。
一些地方對職工技能培訓大力度投入“真金白銀”。遼寧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學徒每人每年的補貼標準原則上不低于4000元。上海提出,經認定的困難企業組織職工開展在崗培訓,并在企業職工教育經費中列支的,對于符合條件的培訓合格人員可按照其實際培訓費用給予100%培訓補貼。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人社廳廳長梅建華表示,除了加大投入力度,還應圍繞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廣泛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再就業和轉崗、創業創新等各類培訓,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