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陳某系某電器公司的供銷員。自2004年5月10日起,陳某因工作需要共向公司借款13500元。2007年3月份陳某未能按期回籠電器款20260元,后陳某陸續回籠部分貨款,尚欠余款6146元。2008年4月底陳某離開該公司。5月7日雙方就上述款項及某電器公司應補償給陳某的相關費用進行了結算。結算后,陳某在結算單據上簽名確認共計欠公司19646元。但陳某在結算單尾部另注明尚有出差費用、房屋租賃費用等未結算。2008年9月5日電器公司因陳某未能償還欠款,提起訴訟要求陳某償還欠款19646元。訴訟中,陳某未能就所注明的尚未結算的出差費用、房屋租賃費等事實,提供證據支持。
[分歧]
本案主要分歧在于某電器公司能否以雙方結算的單據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本案是否需要先行勞動仲裁。
一種意見認為,供銷員因執行職務與單位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由此引發的糾紛不屬于民事案件,如已立案受理的,應裁定駁回起訴。更何況,陳某注明的內容說明雙方賬目并未完全結清。另外,是否需要先行勞動仲裁屬于程序性問題,法院只能進行形式審查,而不應進行實質審查。
另一種意見認為,對供銷員與單位已解除勞動關系的,并且已就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的勞動報酬或欠款等結清賬目、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一方憑借結算依據起訴的,可以按一般民事案件處理。陳某雖注明尚有項目未結算,但未能提供證據支持,因此可以推定雙方賬目已結清。即便陳某基于客觀原因暫時無法舉證,卻不影響電器公司就雙方無爭議的事實主張權利。
[評析]上述意見中,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理由是:
一、勞動關系屬于廣義上民事關系的范疇,只是勞動關系發生在不平等民事主體之間,而狹義民事關系則發生在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由于勞動關系適用勞動的調整,且勞動關系中雙方當事人法律地位不平等,因而為了側重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解決勞動者訴訟能力缺乏的問題,規定了因勞動關系形成的債權債務爭議須先行勞動仲裁的前置程序。然而,無論是否適用仲裁前置程序,還是直接進入訴訟程序,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公平、公正的解決糾紛,同時須兼顧效率。勞動者與單位之間形成的糾紛,哪些屬于必須適用勞動仲裁前置程序的,哪些可以直接可以作為民事案件處理的,一直以來,未有法律作出明確界定。比如從《》第97條規定來看,勞動者追索勞動報酬的可以直接作為民事案件處理。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條第五項卻規定,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適用勞動仲裁前置。司法實踐中,對于這類問題的把握,往往從雙方之間的爭議事實是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是否明確,有無因勞動者與單位之間存在不平等關系而導致勞動者權利主張的障礙,從而確定案件能否直接適用民事訴訟程序。比如上述勞動報酬爭議處理中,如果勞動者與單位之間欠付勞動報酬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權利義務關系明確,則可以作為民事案件處理。如果雙方就勞動報酬給付的多少本身就存在爭議,則須先行勞動仲裁。筆者以為本案的處理應秉承這一做法。
二、供銷員因執行職務與單位發生債權債務糾紛的,各地高院均出臺了相關的討論紀要。其大致精神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規定,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的供銷員,因執行職務與單位發生有關勞動權利義務方面的爭議,屬于勞動爭議案件,不能作為一般民事案件處理。未依法經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人院即使已經受理的,應裁定駁回起訴。另一方面規定,對雙方已解除勞動關系,并且已就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的勞動報酬或欠款結清賬目、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一方依欠條、還款協議等起訴的,可按一般民事案件處理。比如江蘇省高院相關討論紀要就作了如是闡述。下面筆者將依據上述討論紀要的精神對案件能否直接作為民事案件處理進行分析。
從上述討論紀要的精神可以分析出,供銷員與單位之間的爭議一般情況下應作為勞動爭議案件處理,勞動仲裁程序是這類爭議案解決的必經程序。這類糾紛中可直接作為一般民事案件處理的,則須具備特定條件。然而,本案中所牽涉的事實既有與上述規定極為一致之處,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一致處在于雙方已終止了勞動關系,并已對賬目進行了結算,單純從電器公司提供的結算依據來看,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是明確的。差別在于結算之時陳某雖認可了相關項目的結算,但其在結算單中另注明了尚有相關費用未結算。這就涉及如何正確理解和適用討論紀要的規定,以及對于案件能否受理是適用程序性審查,還是實體審理的問題。
討論紀要的規定主要是基于供銷員執行職務與單位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是不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在這種法律關系中供銷員處于弱勢地位,是弱者。并且鑒于勞動仲裁程序與民事訴訟程序存在的差異,直接適用民事訴訟程序審理這類案件不利于維護供銷員等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故而要求這類糾紛按勞動爭議案件處理。討論紀要特別規定可作為一般民事案件處理的情況,其本意應是考慮雙方當事人之間糾紛形成的事實,雖發生于勞動關系存續期,但一方起訴時已解除了勞動關系,消除了雙方地位的不平等,同時雙方之間的債權債務已經進行了平等協商處理。此時,若再一再要求勞動仲裁前置,則既不利于當事人訴訟經濟,也不利于節約司法資源。
關于案件受理審查的問題,一般來說,法院對于案件的立案受理僅作形式審查,而不作實質審查。案件立案后,確定案件是否屬于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則需進行實質審查。本案電器公司提供對賬單證明陳某欠款的事實,而陳某另行注明的事實是否存在,直接涉及到案件能否作為民事案件受理的問題,因而對該節事實進行實體審查顯得十分必要。庭審中,陳某未能舉證證明尚有其他費未結算,這就為本案作為民事案件處理提供了事實依據。陳某提出,法院不應對是否確實存在相關費用未結算進行實質審查,而只能進行形式上的審查。這既與裁判規則不符,也與討論紀要的精神相違背。因為法院在處理任何案件時,均須對最基礎的證據和事實進行審查認定,以最終確定法律規范的如何適用。
三、本案中,雙方結算時陳某已離開電器公司,雙方是在平等基礎上進行對賬的,況且陳某對于對賬結果有權不予確認。從庭審雙方當事人的陳述及舉證質證來看,陳某對各項結算項目及最終確定的欠款數額均是認可的。雖然陳某在對賬單中另行注明雙方相關賬目尚未結清,但該內容是否確實存在,陳某并未提供證據證實,且注明行為系陳某單方意思表示,故可推定雙方賬目已結清。對照討論紀要的規定,本案可以按照民事案件處理。退一步講,即使證據表面上似乎反映出陳某與電器公司之間可能尚有其他債權債務未結清,但也不應影響電器公司就雙方已結算且陳某確認的部分主張權利。因為雙方結算確認的部分實際并不牽涉勞動關系,其體現的完全是一種平等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