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
①中國歷史按照5000年計算那么就要把三皇五帝等神話納入了。根據經過5年匆匆結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夏朝應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當然夏商周斷代工程被人諷刺是“系統性編造歷史”,“一群老混蛋最后找到的最大的證據是幾片遠古籬笆遺址”。
②漢高祖既非劉邦的廟號,也非謚號。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為“太祖”,謚號為“高皇帝”。但自漢武帝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開始稱劉邦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其實稱“漢高帝”或“漢太祖”才是正確的。
③王莽既無廟號也無謚號,雖然自稱新朝皇帝,但后來劉姓君主并沒有對王莽進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進行之中唯一一個沒有追封廟號的君主,但王莽在位時為前代多個皇帝追封廟號,廟號也從他這一代開始泛濫。元末農民起義韓宋政權小明王韓林兒為多位前朝皇帝追封。
④“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后邊,為什么不叫“后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國中的前,十六國里有兩個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萇的后秦。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稱秦,故以前后秦區分!扒扒亍笔侵袊鴼v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孫功達《氐族研究》稱是“最早嘗試由少數民族來統一全國”的歷史政權!跋惹亍蓖ǔV盖厥蓟式⒌那爻,特指春秋、戰國時期。先秦、秦國、秦朝、前秦、后秦、西秦是什么關系?
⑤五胡十六國(公元304年~公元439年),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的五胡在中國北方范圍內相繼建立的國家,“五胡十六國”的說法源自北魏史學家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這十六國分別為:成漢(巴氐)、前趙(匈奴)、后趙(羯)、前涼、前燕(鮮卑)、前秦(氐)、后燕(鮮卑)、后秦(羌)、西秦(鮮卑)、后涼、南涼(鮮卑)、西涼(氐)、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及胡夏(匈奴),簡稱“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當然實際上這一時期國家數目遠多于16個,在當時具有較大影響的仇池、代國、高句麗、冉魏、西燕、吐谷渾、西蜀和翟魏等。不過近些年,有些出版部門認為本著民族團結不能再提“五胡十六國”,而部分教科書也改成了“少數民族南下”。
十六國里前秦的開國皇帝是苻健,發起淝水之戰的是苻堅,注意他們的姓氏??艸的“苻”,不是“符”,很多史料都會錯寫成“符”。
北燕的第一代皇帝是高句麗人高云(高句麗王族,高云的祖父高和,是高句驪族群的分支。慕容寶收以為養子,賜姓慕容,因又名“慕容云”,稱帝后恢復原姓高),實際的建立者是鮮卑化的漢人馮跋(太祖文成皇帝)。
慕容泓在前燕時期慕容俊在位時被封為濟北王。慕容泓在位時雖未正式稱燕王或燕帝,且原本有意歸附慕容垂,惟建立年號已表示有獨立于其他政權之意,故一般以慕容泓為西燕之建立者。
⑥北魏的鮮卑族后來和漢族融合為漢族,是五胡里漢化最徹底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遷都洛陽,命令鮮卑貴族改姓漢姓,與漢族大地主通婚,學習漢語,穿漢服。由此100多個鮮卑復姓改為漢人單姓,獨孤氏、賀賴氏、步六孤氏都不見了,轉而被劉氏、賀氏、陸氏所替代。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所以魏孝文帝由拓跋弘改為元宏。
⑦李唐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趙縣,而李淵生于關隴,7歲被襲封為“唐國公”,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根據可考證的歷史資料證明,李世民的祖母、即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屬于非漢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之間還有著姨表關系。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而李淵一方的血統還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進行論證。比較客觀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兒,民族大融合的產物,并非鮮卑一族。
⑧在五代十國亂世中,沙陀人建立了后唐、后晉、后漢、北漢四個王朝,建立了五代一半的國家,歷史上熟知的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等人,都是沙陀族人,部分歷史朝代表都誤作漢族。這是因為沙陀族的漢化程度較高,加上被賜姓,看起來誤以為是漢族。宋朝以后,沙陀族的命運就和當年的鮮卑族類似融入了漢族。
⑨南宋的首都不是臨安,其實不管南宋還是北宋法定首都都是東京。公元1131年,杭州被升為臨安府(臨時安頓之意),只是南宋的行在(天子巡行所到之地)、臨時駐蹕的地方,也就是臨時首都,地位比陪都建康(南京)高一些。南宋皇帝一直都不承認臨安是首都。只是這一臨時,就“臨時”了一百七八十年,直到南宋滅亡!恶R可?波羅游記》和同時期的西方著作均將杭州稱為行在(Quinsay)。不升格臨安為都城是為了凸顯匡復中原的決心,避免被人稱之為逃跑皇帝,偏安一隅,給北上收復存點念想。
⑩清朝,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簡稱“清”,因此把皇太極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太宗。1644年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福臨)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這是中國歷史又一次大倒退。
朝代 | 起訖年代 | 都城 | 今地 | 統治民族 | 開國皇帝 | ||
---|---|---|---|---|---|---|---|
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農,“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 |||||||
夏朝① | 約前2146-1675年 | 安邑 | 山西夏縣 | 華夏族 | 禹 | ||
商朝 | 約前1675-1029年 | 亳 | 河南商丘 | 華夏族 | 湯 | ||
周朝 | 西 | 約前1029-771年 | 鎬京 | 陜西西安 | 華夏族 | 文王姬昌 | |
東 | 春秋 | 前770-476年 | 洛邑 | 河南洛陽 | 華夏族 | 平王姬宜臼 | |
戰國 | 前475-221年 | 華夏族 | 先秦國君世系表 | ||||
秦朝 | 前221-207年 來源:中國歷史朝代 | 咸陽 | 陜西咸陽 | 華夏族 | 秦國歷代國君 始皇帝嬴政 秦朝歷代皇帝 | ||
漢朝 | 西漢 | 前206-公元8年 | 長安 | 陜西西安 | 漢族 | 太祖劉邦② 西漢皇帝列表 | |
新朝③ | 9-23年 | 長安 | 陜西西安 | 漢族 | 王莽 | ||
玄漢 | 23年2月~25年9月 | 宛城 洛陽 長安 | 河南南陽 河南洛陽 山西西安 | 漢族 | 更始帝劉玄 | ||
東漢 | 25-220年 | 洛陽 | 河南洛陽 | 漢族 | 光武帝劉秀 東漢皇帝列表 | ||
三國 | 曹魏 | 220-265年 | 洛陽 | 河南洛陽 | 漢族 | 魏文帝曹丕 | |
蜀漢 | 221-263年 | 成都 | 四川成都 | 漢族 | 漢昭烈帝劉備 | ||
孫吳 | 222-280年 | 建業 | 江蘇南京 | 漢族 | 吳大帝孫權 | ||
晉朝 | 西晉 | 265-316 | 洛陽 | 河南洛陽 | 漢族 | 晉武帝司馬炎 西晉皇帝列表 | |
東晉 | 317-420 | 建康 | 江蘇南京 | 漢族 | 晉元帝司馬睿 東晉皇帝列表 | ||
十六國⑤ 304-439 | 前趙 (漢趙) | 304-318 | 平陽 | 山西臨汾 | 匈奴族 | 高祖光文皇帝劉淵 | |
319-329 | 長安 | 陜西西安 | |||||
成漢 | 306-347 | 成都 | 四川成都 | 巴氐族 | 太宗武皇帝李雄 | ||
前涼 | 314-363 | 姑臧 | 甘肅武威 | 漢族 | 高祖明王張? | ||
后趙 | 319-351 | 襄國 | 河北邢臺 | 羯族 | 高祖明皇帝石勒 | ||
前燕 | 337-370 | 龍城 | 遼寧朝陽 | 鮮卑族 |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 | ||
前秦④ | 351-394 | 長安 | 陜西西安 | 氐族 | 世宗明皇帝苻健 | ||
后秦 | 384-417 | 長安 | 陜西西安 | 羌族 |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 ||
后燕 | 384-407 | 中山 | 河北定州 | 鮮卑族 |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 ||
西秦 | 385-431 | 苑川 | 甘肅榆中 | 鮮卑族 | 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 | ||
后涼 | 386-403 | 略陽 | 甘肅平涼 | 氐族 | 太祖懿武皇帝呂光 | ||
南涼 | 397-414 | 西平 | 青海西寧 | 鮮卑族 | 烈祖武王拓跋烏孤 | ||
南燕 | 398-410 | 廣固 | 山東益都 | 鮮卑族 | 世宗獻武皇帝慕容德 | ||
西涼 | 407-421 | 酒泉 | 甘肅酒泉 | 漢族 | 太祖昭武王李? | ||
胡夏 | 407-431 | 統萬城 | 陜西靖邊 | 匈奴 | 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 | ||
北燕 | 407-436 | 和龍 | 遼寧朝陽 | 高句麗 | 燕惠懿帝高云 | ||
北涼 | 397-439 | 張掖 | 甘肅張掖 | 盧水胡 |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 ||
冉魏 | 350-352 | 鄴城 | 河北臨漳 | 漢族 | 武悼天王冉閔 | ||
西燕 | 384-394 | 長子 | 山西長子 | 鮮卑族 | 濟北王慕容泓 | ||
西蜀 (后蜀) | 405-413 | 益州 | 四川成都 | 漢族 | 成都王譙縱 | ||
南北朝 420-589 | 南朝 | 劉宋 | 420-479 | 建康 | 江蘇南京 | 漢族 | 宋武帝劉裕 南北朝皇帝列表 |
蕭齊 | 479-502 | 建康 | 江蘇南京 | 漢族 | 齊高帝蕭道成 | ||
蕭梁 | 502-557 | 建康 | 江蘇南京 | 漢族 | 梁武帝蕭衍 | ||
南陳 | 557-589 | 建康 | 江蘇南京 | 漢族 | 陳武帝陳霸先 | ||
北朝 | 北魏⑥ | 386-534 | 平城 | 山西大同 | 鮮卑族 | 魏道武帝拓跋? | |
洛陽 | 河南洛陽 | ||||||
東魏 | 534-550 | 鄴 | 河北臨漳 | 鮮卑族 | 魏孝靜帝元善見 | ||
西魏 | 535-556 | 長安 | 陜西西安 | 鮮卑族 | 魏文帝元寶炬 | ||
北齊 | 550-577 | 鄴 | 河北臨漳 | 鮮卑族 | 齊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557-581 | 長安 | 陜西西安 | 鮮卑族 | 孝閔帝宇文覺 | ||
隋朝 | 581-618 | 大興 | 陜西西安 | 漢族 | 隋文帝楊堅 隋朝皇帝列表 | ||
唐朝⑦ | 618-907 | 長安 | 陜西西安 | 漢族 | 唐高祖李淵 唐朝皇帝列表 | ||
五代十國⑧ | 后梁 | 907-923 | 汴 | 河南開封 | 漢族 | 梁太祖朱晃 五代十國皇帝列表 | |
后唐 | 923-936 | 洛陽 | 河南洛陽 | 沙陀族 | 唐莊宗李存勖 | ||
后晉 | 936-947 | 汴 | 河南開封 | 沙陀族 | 晉高祖石敬瑭 | ||
后漢 | 947-950 | 汴 | 河南開封 | 沙陀族 | 漢高祖劉? | ||
后周 | 951-960 | 汴 | 河南開封 | 漢族 | 周太祖郭威 | ||
前蜀 | 891-925 | 成都 | 四川成都 | 漢族 | 高祖王建 | ||
后蜀 | 925-965 | 成都 | 四川成都 | 漢族 | 高祖孟知祥 | ||
楊吳 | 892-937 | 揚州 | 江蘇揚州 | 漢族 | 太祖楊行密 | ||
南唐 | 937-975 | 金陵 | 江蘇南京 | 漢族 | 烈祖李? | ||
吳越 | 893-978 | 杭州 | 浙江杭州 | 漢族 | 武肅王錢? | ||
閩國 | 893-945 | 長樂 | 福建福州 | 漢族 | 太祖王審知 | ||
馬楚 | 896-951 | 長沙 | 湖南長沙 | 漢族 | 武穆王馬殷 | ||
南漢 | 905-971 | 興王府 | 廣東廣州 | 漢族 | 高祖劉? | ||
南平 | 907-963 | 荊州 | 湖北荊州 | 漢族 | 武信王高季興 | ||
北漢 | 951-979 | 太原 | 山西太原 | 沙陀族 | 世祖劉崇 | ||
宋朝⑨ | 北宋 | 960-1127 | 開封 | 河南開封 | 漢族 | 太祖趙匡胤 宋朝皇帝列表 | |
南宋 | 1127-1279 | 臨安 | 浙江杭州 | 漢族 | 高宗趙構 宋朝皇帝列表 | ||
遼國 | 907-1125 | 皇都 | 遼寧 | 契丹族 | 太祖耶律阿保機 | ||
大理 | 937-1254 | 太和城 | 云南大理 | 白族 | 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1032-1227 | 興慶府 | 寧夏銀川 | 黨項族 | 景帝李元昊 | ||
金朝 | 1115-1234 | 會寧 | 阿城(黑) | 女真族 | 金太祖阿骨打 | ||
中都 | 北京 | ||||||
汴京 | 河南開封 | ||||||
元朝 | 1206-1368 | 大都 | 北京 | 蒙古族 | 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皇帝列表 | ||
明朝 | 1368-1644 | 北京 | 北京 | 漢族 |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皇帝列表 | ||
清朝⑩ | 1636-1911 | 北京 | 北京 | 滿族 | 清太宗皇太極 清朝皇帝列表 | ||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東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
備戰高考經典勵志的金句200
時間:2024-05-15 17:0:49勵志高考的句子經典語句60句
時間:2024-05-24 10:0:22高考前激勵寄語簡短精辟句子
時間:2024-05-20 09:0:11祝愿高考成功的祝賀詞簡短
時間:2024-05-01 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