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
1月27日,濟南市萊蕪區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萊蕪區委副書記、區長秦蕾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提出,預計萊蕪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全區民生支出60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達到82%,濟南萊蕪通信網絡實現并網。
經濟運行逆勢上揚
2020年,萊蕪區全面落實扶企惠企政策,爭取政府專項債和特別國債28.6億元,發放穩企穩崗資金4.8億元,落實減稅降費8.84億元。
預計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4%,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3.95億元、增長9.2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5%和5.3%。
新興產業集聚成勢,完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4.7億元、增長155.8%。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核心區建設拉開框架,智能網聯重卡一期順利投產,重卡二期、德國凱傲叉車項目加快建設,16個配套項目集中入駐。
豪馳新能源商用車整車下線;萊蕪醫藥產業園二期投入使用,博科集團等30家藥企全面入駐,珅諾基阿可拉定完成三期臨床,華安可降解心臟支架、朗潤核磁共振投產上市。
朗進、力創、正泰線纜等26家企業分別被評為全市先進制造業領軍企業、實體經濟領先企業。傳統產業加快升級。
實施工業技改項目117個,完成投資56.7億元、增長83%,泰嘉不銹鋼建成投產,泰鋼、九羊蟬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新增“四上”企業183家、上云企業500家,30家企業獲評市級數字化工廠、智慧車間。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全年新開工過億元大項目82個,在建項目150個,12個項目入選省重點、38個項目入選市重點,20個項目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大項目建設走在全市前列。
建立“1+5+N”招商機制,開展線上線下招商活動6次,簽約過億元項目62個,實際利用外資3563萬美元,獲評2020中國產城融合創新發展示范區。
全面落實“人才新政20條”,引進高層次人才62名,培育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專業人才15名。加快“一次辦成”改革,110項業務實現“一窗受理”“一次辦”“馬上辦”,商事登記實現“跨省通辦”,企業開辦全流程最快45分鐘完成,22個行業實現“一證準營”“一碼覆蓋”“一證通行”,三級政務服務實現全覆蓋,“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不超過15個工作日,新發展市場主體16426家、增長17%。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增長4%,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7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35家,新增省市級“專精特新”企業9家、“瞪羚”企業4家,培育科技創新和孵化平臺5家,技術合同認定額達5.1億元。
新增出口實績企業36家,完成進出口總額122億元、增長27.3%,獲評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成立應急轉貸基金公司、嬴信擔保公司,設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幫助企業融資46.5億元;成立上市促進中心,宏葵生物進入上市輔導期,新增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3家,中信、齊魯兩家支行正式營業。
城鄉面貌持續改善
口鎮、羊里、雪野、方下撤鎮設街,城市框架進一步拉開!八恰备拍钚砸巹澗幹仆瓿桑佋O污水管網16公里。主城區3110套棚戶區、2532戶老舊小區改造開工建設。
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完成拆遷6930戶,新建道路4.4公里,地下管網基本建成;濟萊高鐵加快推進,青蘭高速、京滬高速、文化路、鳳凰路改造提升竣工通車;建成5G基站494個,濟南萊蕪通信網絡實現并網。
推行區屬國企參與鄉村振興新模式,提升改造“四好農村路”342公里,完成農村通戶道路硬化690萬平方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改造提升80個村、新建42個村,處理率超過35%;新建農村公廁243座。
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0個,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個;選聘村級發展顧問1331名、鄉村振興工作專員46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達到10275元,貧困村集體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脫貧攻堅成效不斷鞏固提升。
深入推進城市管理改革,構建大城管工作新格局,全面推行“路長制”,處置案件10.86萬件,拆除違建315萬平方米、戶外廣告12.8萬平方米,無違建鎮街達到80%。有序推進垃圾分類,初步建成“四分類”體系。
生態環境不斷優化
雪野風景名勝區專項整治全面完成。立體化治霾。取締主城區小煤爐、小柴灶近2萬戶,淘汰提升工業爐窯115臺,完成清潔取暖改造7.5萬戶,空氣質量改善率達到13.1%。
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國控斷面、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三類水標準;成立嬴州資源公司,開啟國有企業參與砂石資源治理新模式,完成造林綠化2.75萬畝、礦山治理96處、山水林田湖草修復工程32個。
新增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2個,創建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個、省級森林村居7個。
民生福祉明顯提升
全區民生支出60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達到82%,15件民生實事基本完成;堅持穩就業促創業,落實各類資金11.02億元,新增城鎮就業1.15萬人,開展技能培訓2.38萬人次。
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821元/月和614元/月,基本醫保參保率達到96.1%,支付醫;12億元,受益人口23萬人,全年發放養老保險資金40.9億元,受益群眾26.6萬人。
推動教育均衡發展,高中教育資源加快優化整合,建成標準化家長學校80所、標準化考場605個,完成校園提升工程5所、操場10處。
新城醫院基本建成,引進重點醫療項目3個、名醫團隊5個,創建省級衛生鎮2個、衛生村130個,獲評全國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
建成農村幸福院25處、公益性公墓28座;新建提升各式足球場17片、健身工程11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