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互聯網+”概念,這意味著基于云計算的數據處理與應用模式的“互聯網+”時代正式闖入人們的生活,大數據正在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世界產業界甚至將之稱為一次新的工業革命。
在當前信息時代的洪流中,高校作為思想活躍、知識密集、網絡信息技術充分運用的前沿陣地,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服務以及師生的思想觀念、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也必將受到深刻影響。高校如何應對信息時代的挑戰,正成為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和充分實踐的重要課題。今天起,本報特開辟“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系列報道,歡迎讀者關注。
本報訊(記者柯進實習生向倩蕓代欣彤)上“愛揚”、課堂微信簽到、掃二維碼完成入學報名手續……眼下,一場利用信息技術全面提升日常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學生生活品質的浪潮,正在席卷全國各大高校。
根據中國教育報記者隨機對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湖北、四川、廣東、云南8個省市50所高校的不完全統計結果顯示,目前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在內的不少高校,正在借助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管理和課堂文化方面開展新的改革嘗試。
調查中記者發現,有42%的高校正在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模式、調整課程內容體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改革。數據顯示,這50所高校中,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17所高校已開通“愛揚”平臺。這種教學模式是通過數據來全面跟蹤和掌握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和特點,使教師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此外,還有7所高校將學生成績作為數據分析樣本,實現了對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如中山大學通過對學生進行在線測試為《教學質量報告》提供數據支撐等。
過去,教育教學管理是高校日常工作的“大頭”,牽扯了高校大量人力。在被隨機調查的50所高校中,目前有26%的高校通過數據挖掘來創新高校管理,包括教務管理、人事管理、辦公管理、財務管理、學生管理等多重系統。其中,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管理的改進,在調查中出現頻率最高;有3所高校利用大數據服務于學生的入學工作,給學生提供了極大便利,如北京科技大學、溫州大學在錄取通知書上添加二維碼,迅速完成報到注冊過程;有兩所高校利用信息技術改變了以往對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的管理模式,如東華大學的“智能實驗室”等。此外,還有兩所高校開始關注學生的“健康數據”,如廣州工程職業學校利用“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為學生開出各種“健康處方”。
將大數據引入校園文化建設,是一些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另一個亮點。調查中記者發現,4所高校正在利用“微信”社交平臺影響課堂文化,這些高校全部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包括利用“微信平臺”實現簽到功能的南京大學、通過“微信平臺”提交相關課堂作業的蘇州科技大學、以及采用“作業微咨詢平臺”為學生答疑解惑的浙江工業大學等。
此外,在信息技術使用程度上,高校也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此次調查顯示,西南地區高校較其他地區較少使用信息技術管理校園生活和豐富校園文化。從四川和云南隨機抽樣的6所高校中記者發現,僅西南交通大學在校園管理中采用校園一卡通實現大數據管理,其余5所高校在校園管理中尚未涉足該領域。
成考錄取分數線是多
時間:2024-06-12 17:0:18吉林省普通話考試報
時間:2024-06-12 17:0:33高考成績一樣怎么排名
時間:2024-06-07 17:0:09高校專項報名流程及
時間:2024-06-07 1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