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劉承波博士認為,學校和家長要結合假期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特別是吃苦耐勞教育,只要大學生轉變觀念,肯用心、能吃苦、把自己沉下去,無論社會實踐與所學專業是否對口,都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觸社會、了解民情、提升綜合素質,對以后就業和成長都大有好處。
“疏于管理、指導缺位”導致實踐活動質量不高
“粗放、放任、檔次低”,是記者在某高校經濟管理學院采訪中的突出印象。記者翻閱了該學院2013年和的學生寒假社會實踐調研報告、活動總結,發現有的調研題目偏大,如“全國小微企業資金短缺的調查研究”;有的空洞,如“當前大中城市樓房價格誰說了算”;有的不知所云,如“家庭收入導致貧富差距過大的代際”。此外,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雷同現象嚴重,有些總結報告年年一個面孔,甚至是從網上下載的。
“疏于管理,指導缺位,這個問題在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學生數量多,教師人手少,很難有效組織和管理,更難進行專業指導,這些基本要求都難以達到,更遑論質量呢?”山東高等教育科學管理研究會秘書長宋惠國說。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管理和指導,沒有納入教學工作計劃中,不能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河南省一項關于高校學生社會實踐狀況的調查顯示,僅有6.4%的社會實踐是由專業教師組織的,其余為院校組織或學生自發組織;僅有5.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專業教師的指導;83.7%的實踐內容由學生自定或學校指定,與教師商定的比例只占3.6%。
“沒有管理,缺乏指導,在學生自發甚至放任自流的情況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會出現很多問題。有一年寒假,3
成考錄取分數線是多
時間:2024-06-12 17:0:18吉林省普通話考試報
時間:2024-06-12 17:0:33高考成績一樣怎么排名
時間:2024-06-07 17:0:09高校專項報名流程及
時間:2024-06-07 1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