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生產成本持續上升,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村污染加劇,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城鎮化加快推進,農村發展仍然滯后,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的任務艱巨。破解這些難題,是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大任務。我省“三農”發展處于新階段,站在新起點,必須始終堅持“三農”重中之重戰略思想不動搖,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全省“三農”工作總的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目標提供有力支撐。主要發展目標是,糧食增產3億斤左右,農業增加值增長4%左右,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
一、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必須從主要追求產量向產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走適度規模、提質增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1.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適應食用、加工、轉化需求,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實現既增產又增效增收。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地力提升行動。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繼續大力實施新增百億斤糧食產能規劃,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統籌規劃實施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小農水”、高標準農田等建設項目,提高主產區糧田基礎設施標準。擴大水稻集中育秧規模,在適宜地區大力發展雙季稻。啟動實施再生稻發展工程。大力發展玉米生產,著力提高單產,重點建設鄂西山地春玉米、鄂北崗地夏玉米生產基地。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集成應用優良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大力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支持縣級政府統籌整合資金開展連片大規模高產高效示范片建設。強化糧食生產大縣的政策傾斜,扶持規模糧食生產主體。
2.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立足各地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完善全省農業布局規劃,推進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大力發展設施蔬菜、高山蔬菜和水生蔬菜,著力推進茶葉、水果品種改良,加快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加大對富硒產業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園區建設的支持力度。依據環境承載能力科學布局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鞏固生豬、家禽、禽蛋生產優勢地位,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深入推進“一魚一產業”戰略,重點打造河蟹、小龍蝦、鱔鰍產業。深入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畜禽養殖、水產健康養殖等創建活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繼續實施“四個一批”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著力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競爭力。深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支持農墾等海外農業合作開發擴大規模。
3.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嚴格執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政府負總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工作機制和相關考核制度,試點推行縣(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包保管理責任制,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試點和食品安全示范農貿市場創建活動。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落實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費用補助政策。健全完善農業標準體系,組織開展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培育知名品牌。加強農產品“三品一標”證后監管,建立認證產品淘汰和曝光機制。全面推行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加強流通環節監管。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4.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深化科研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改革,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組織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農業領域重大科技攻關。繼續整合有關涉農資金,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產業鏈建設支持力度。探索商業化育種創新體系建設,健全完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產業發展格局。積極引導扶持企業開展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運用,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加快推進“中國農谷”和華中農高區建設。繼續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以專家大院、校市聯建、院縣共建等模式,承擔農技推廣項目,建立農業示范基地。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建立健全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切實提高農業綜合機械化率。支持農業投入品生產企業技術創新。全面實施現代農業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組織開展“三農”干部現代農業知識培訓。
5.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編制完善全省農產品市場體系規劃。加快全省農產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著力加強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在重要流通節點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加快構建跨區域冷鏈物流體系。著力推進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繼續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加強農產品市場的公益化建設,鼓勵支持農貿市場改造。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開展與超市、學校、社區對接。扎實推進“放心糧油”市場體系建設,支持打造湖北農產品“賣場品牌”。繼續推進鄉鎮商貿中心建設。抓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市、區)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鄉村零售店進行信息化改造,提供網上代購代銷、電子結算和取送貨等服務。嚴格執行國家對小麥、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和油菜籽等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加強農產品市場價格監管,維護市場價格秩序。
6.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廣科學施肥和用藥技術,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加強耕地環境保護,辦好黃石土壤污染防治綜合示范區,推動重金屬污染耕地的修復。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等資源節約型技術和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禁止露天焚燒秸稈,打造秸稈綜合利用等農業循環利用產業鏈。加大規;笄蒺B殖污染的防治力度。繼續開展林業生態示范縣、綠色示范鄉村和森林城鎮創建,加快實施“綠滿荊楚”行動。大力推進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加強營造林工程建設,發展林產業和特色經濟林。擴大天然林資源保護范圍,提高補助標準。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大對湖泊和重要水源地的保護力度,積極推進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推進清潔小流域建設。開展農村生態水系整治和修復。繼續大力開展村鎮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加強問責監管,依法依規嚴肅整治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二、大力促進農民增收
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多措并舉,繼續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拓展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進一步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努力保持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態勢。
7.加大農業農村投入力度。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加快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繼續增加財政農業農村支出,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明確劃分省、市、縣事權,落實各級政府農業農村投入的主體責任。轉換投入方式,創新涉農資金運行機制,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圍繞農業發展規劃、重點項目和“三農”重點工作,整合涉農專項資金,統籌使用、提高效益。改革涉農轉移支付制度,下放審批權限,清理、整頓、規范涉農專項轉移支付,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增強各地“三農”發展自主權。切實加強涉農資金監管。
8.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嚴格執行國家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選擇部分縣(市)開展農業補貼改革試點,新增惠農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經營主體和主產區傾斜,提高補貼的導向性和效能。實施農業生產重大技術措施推廣補助政策。
9.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抓好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健全“以錢養事”公益性服務機制,完善考核辦法。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等社會組織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支持郵政系統更好服務“三農”。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創新為農服務機制。
10.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拓展農村內部增收潛力,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加快發展特色種養,大力推廣稻田綜合種養、立體養殖等高效生態種養模式,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涵養、文化教育價值。加快培育農產品網絡營銷、休閑觀光、社會服務等新業態,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激活農村要素資源,拓寬農民財產性增收渠道。
11.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完善扶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推進農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行動,開展定單、定向、定崗培訓。繼續組織開展勞務品牌創建,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示范縣和示范村創建活動,加強農民工外出就業服務。保障進城農民工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險、子女就學等方面的權益。
三、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加大推進城鄉統籌的協調和指導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建設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12.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開展大江大河治理,實施荊江大堤綜合治理、荊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和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蓄洪工程。加快建設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繼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大力推進規;泄┧统擎偣┧芫W向農村延伸。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面推進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啟動撤并村通暢工程。建立健全農村公路、水利設施管理養護資金投入和運行機制。加快推進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深入推進農村廣播電視、通信村村通工程,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寬帶普及,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創新投資方式,加大財政資金的統籌使用力度,制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建設目錄和支持政策,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興辦各類事業。對于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
13.加快小城鎮和農村社區建設。編制完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和村莊規劃,強化規劃的科學性和約束力。加強村鎮建設管理,規范建設秩序。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方式,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小城鎮建設。繼續抓好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完善鄉鎮政府職能,探索推進鄉鎮綜合執法。進一步加大“四化同步”示范鄉鎮試點推進力度。繼續對農村社區建設推進力度大、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的地方給予以獎代補扶持。
14.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政策,加快實施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規劃,改善農村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支持鄉村兩級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支持縣(市)集中辦好一所中等職業學校。進一步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落實高校招生優惠政策,拓寬農村籍學生升入重點高校的渠道。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加快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培養,開展“四化”鄉鎮衛生院和“五化”村衛生室創建活動,提升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持續籌資機制,規范和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推進各級定點醫療機構與省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積極發展惠及農村的遠程會診系統?刂普咄馍,認真落實計劃生育獎勵和特殊困難家庭扶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規范管理,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改進農村社會救助工作。落實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動發展互助式養老服務。著力提高農村減災救災基礎工作能力。加快推進節地生態型公墓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以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為基礎,探索建設鄉、村兩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繼續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大力發展農村體育事業。繼續開展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范縣創建活動。健全完善農村網格化信息服務管理體系,開展一站多門類、多功能的綜合便民服務。
15.大力推進農村扶貧開發。進一步完善考核辦法,建立貧困縣約束、激勵和退出機制。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制定并落實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和貧困戶幫扶措施,著力推進項目直扶到戶。堅持以片區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臺,集成資源,落實責任,全面推進片區扶貧攻堅。開展綜合扶貧改革試點。堅持以整村推進為平臺,著力實施雨露計劃、小額信貸、扶貧搬遷、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和避險解困項目,逐步提高貧困戶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繼續做好產業扶貧、插花扶貧和老區發展工作。創新扶貧項目管理方式,規范資金撥付流程,推進審批權限下放到縣。擴大金融扶貧試點,拓寬貧困地區融資渠道。健全社會扶貧組織動員機制,搭建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平臺。完善聯縣、帶鄉、駐村對口幫扶機制。深入推進科技扶貧開發。完善對口支援少數民族縣工作機制。
16.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進愛國衛生運動,繼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推進改水改廁。繼續開展縣域農村生活垃圾統籌治理,鞏固“潔萬家”成果,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機制。加強農村污水治理,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污水處理運行模式,切實加強已建鄉鎮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著力構建市縣域農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大力實施宜居村莊提升工程,開展美麗鄉鎮暨“荊楚派”建筑風格試點。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建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民居名錄,建立健全保護和監管機制。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規范村莊整治,切實防止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
17.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引領農村社會新風尚。深入開展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廣泛開展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活動,繼續開展荊楚楷模、十星級文明戶、湖北好人、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重視解決農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問題,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的關愛和服務。積極開展農村志愿者服務活動。倡導移風易俗,提倡科學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18.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加強以黨組織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創新和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加強鄉村兩級黨組織班子建設,進一步選好管好用好帶頭人。嚴肅農村基層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員日常教育管理。組織實施第五輪“三萬”活動,以“村村通客車”為重點,切實幫助農民群眾解決出行難等實際困難,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嚴肅處理違反黨規黨紀的行為,堅決查處發生在農民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嚴格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全面開展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
四、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深化農村改革是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關鍵,必須著力抓好試點試驗,加強督辦落實,確保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19.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鼓勵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切實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用地、用電、融資、貼息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土地經營權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不得硬性下指標、強制推動。開展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示范縣創建,依托農村經營管理機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
20.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整省試點,所需經費按分級負擔原則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繼續推進以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為龍頭、全省聯網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制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則,加強流轉交易市場管理。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擴大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制度。
21.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賦予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權能。結合國家建立和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將農房等集體建設用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納入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范圍,實現統一調查、統一確權登記、統一發證,形成覆蓋城鄉房地一體的不動產登記體系。在省級“四化同步”示范鄉鎮開展全域土地利用增減掛鉤試點。選擇一個縣(市、區)開展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落實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償資金,將被征地農民規范納入養老保險體系。
22.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步伐。適應農村實際、農業特點、農民需求,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確保農業信貸規模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直接融資有所突破。鼓勵各類商業銀行創新“三農”金融服務。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積極穩妥做好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貸款試點工作。深入推進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改進農村支付服務方式和手段,實現惠農金融服務聯系點行政村全覆蓋。深入推進柴湖新型農村金融試點,大力開展普惠金融服務示范區和社會信用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大力發展合作金融,積極探索新型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選擇10個縣(市、區)開展“合作社+金融”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穩步推進農業保險,著力提高農業風險保障水平。鼓勵開展“三農”融資擔保業務,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完善銀擔合作機制。
23.深化水利、林業、農墾和供銷社改革。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新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行“河(段)長制”、“湖(段)長制”,創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最嚴格的林地、濕地保護制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擴大森林保險試點范圍,健全林權抵押貸款制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碳匯林業建設。全面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創新農墾行業指導管理體制、企業市場化經營體制、農場經營管理體制,強化國有農場的企業屬性,加快整合墾區產業資源、資產,著力構建以資源、資產為紐帶的母子公司經營管理體制,培育壯大墾區現代農業企業集團。建立符合農墾特點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進一步推進農墾辦社會職能改革。推進供銷社組織創新、經營創新、服務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建立統一開放、功能健全、面向“三農”的供銷合作社組織體制。
五、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農村是法治建設相對薄弱的領域,必須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規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
24.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各級領導、涉農部門和農村基層干部法治觀念,引導農民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大力開展“法律進鄉村”主題宣傳活動。重點加強村“兩委”干部法律知識培訓和農民工法治宣傳教育。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陣地建設,著力建設農村普法平臺。
25.完善涉農法規體系。加強地方涉農配套立法工作,健全完善基建投資、財政補貼、金融保險、天然林保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農資市場管理等方面地方涉農法規。依法制定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文件及時修改和廢止。
26.提高農村依法治理水平。以依法治理、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為重點,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推進依法自治。完善基層民主法制,健全村民自治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過失責任追究制度,把村級各項事務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依靠農民和基層的智慧,通過村民議事會、監事會等,引導發揮村民民主協商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引導和支持農民通過合法途徑維權,理性表達合理訴求。統籌城鄉法律服務資源,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深入開展平安農村創建活動,加強和改進農村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開展減輕農民負擔政策落實情況專項監督檢查和基層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整治。
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各地各部門要深入研究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面臨的風險挑戰,科學謀劃、統籌設計“十三五”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狠抓工作措施落實,加強督促檢查,努力保持農業農村持續向好的局面,為我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貢獻。
達州異地辦理身份證地點所
時間:2023-09-17 08:0:15廣安異地辦理身份證地點所
時間:2023-09-18 06:0:08宜賓異地辦理身份證地點所
時間:2023-09-17 07:0:09南充異地辦理身份證地點所
時間:2023-09-18 0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