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
1900年以來,中國死于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余人喪生,占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臺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
這五個地區是:
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臺灣省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于相關的地震帶上。
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重要依據。
====================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臺灣省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于相關的地震帶上。
從圖可以看出我國位于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二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劃分為23個地震帶,其分布如下:
1.華北地區(含東北南部) 包括郯城-廬江帶(沿郯廬斷裂,從安徽廬江經山東郯城,穿越渤海至遼東半島、沈陽一帶),燕山帶,河北平原帶(太行山東麓),山西帶(主要沿汾河地塹),渭河平原帶(主要沿渭河地塹)。
2.東南沿海地區 包括東南沿海帶(主要在福建及廣東潮汕地區),臺灣西部帶,臺灣東部帶。
3.西北地區 包括銀川帶,六盤山帶,天水-蘭州帶,河西走廊帶,塔里木南緣帶,南天山帶,北天山帶。
4.西南地區 包括武都-馬邊帶,康定-甘孜帶,安寧河谷帶,滇東帶,滇西帶,騰沖-瀾滄帶,西藏察隅帶,西藏中部帶。
除去上述,還有東北深震帶(主要在吉林、黑龍江的東部)。
全國破壞性地震大都聚集于一定的狹長地帶,在這些帶內地震發生的時間、強度和空間分布往往有一些共同的表現形式,并與地質構造有密切關系。如閩粵沿海及臺灣一帶,恰好瀕臨太平洋西岸,屬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范疇。燕山地區屬于中生代褶皺帶,是華北相當活躍的地帶。
從山東、跨渤海至遼寧海城、營口一帶,因位于郯廬大斷裂附近,形成地震多發點,1668年在山東郯城發生了8級大地震。
晉、陜、豫交界地帶,是汾渭地塹所在,曾多次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如1303年9月17日山西趙城大地震,1695年5月18日山西臨汾大地震,1556年1月23日陜西華縣大地震,寧夏、甘肅一帶,因存在著大斷裂,歷來是地震活動的地區(如1709年10月14日寧夏中衛大地震,1739年1月3日寧夏平羅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大地震,1927年甘肅古浪大地震,以上皆為8級以上)。
至于西北部天山、昆侖山一帶,西南橫斷山一帶,近代斷裂上升活動十分強烈,喜馬拉雅山是最年輕的山脈,這些地區是新構造運動特別活動的地帶,因此經常有地震發生(8級以上的地震有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圖什大地震,1906年新疆瑪納斯大地震,1931年新疆富蘊大地震,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滬定大地震,1833年9月6日云南嵩明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大地震,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大地震等)。
至于東北深震帶,主要位于烏蘇里江以西、牡丹江-延吉以東的地帶,震源深度多為500?590km,少數為300?400km,為太平洋深震帶的一部分,這些地震即使震級很大,也不會對地面產生很大的破壞。其余地區的地震震源深度大多數在10?20km左右,大地震常造成極大的破壞。
福建稅務局電子稅務局登錄
時間:2024-02-23 08:0:12肇慶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
時間:2023-09-14 21:0:15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網
時間:2023-09-19 21:0:03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網上
時間:2023-09-18 1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