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活動南通地區位于長江中下游-南黃海地震帶,歷史上有記載的最強烈地震是1615年3月1日狼山地震,造成“狼山寺殿壞,塔傾,江神祭碑崩裂。
震級5級,震中烈度Ⅵ度。距狼山約5公里的南通城里未見有該地震造成的破壞性記載。境外地震對南通影響較大有山東郯城地震和南黃海三次中強震。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8.5級地震對南通地區的影響烈度Ⅵ度強,1505年10月9日南黃海6.75級地震,對南通地區影響烈度為Ⅵ度強,1984年5月21日南黃海6.2級地震,對南通地區影響烈度為Ⅴ度強,1996年11月9日南黃海6.1級地震,對南通地區影響烈度為Ⅵ度。1969年至1986年記錄南通境內地震28次,皆為2級以下小震,分布在各縣(市)區,空間上無明顯規律可循。南通潛在震源區震級上限為5.5級。南通陸域地震頻度低,強度弱,震源深度在10-20km范圍內,屬殼內殘源地震。全市抗震設防烈度劃分為Ⅵ度區,其中海安、如皋北部和如東沿海劃分為Ⅶ度區。2、區域構造穩定性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南通處于下揚子斷塊上,其基底由元古代輕變質巖系組成,基巖構造格架主要是由泥盆系至下三疊統組成的北東向隆起與拗陷。古近紀區內斷塊間差異升降運動強烈,西北部為強烈沉降區,新近紀至第四紀逐漸轉為以整體下降運動為主,成為大面積緩慢沉降區。斷裂構造主要有北東和北北東向、東西向、北西及北西西向三組,其活動時代大多在新近紀以前,少數可能在第四紀有過活動,如搬經-如皋斷裂、南通港-東方紅農場斷裂,但尚未發現明顯的第四紀構造形變,屬較穩定區。一、地層南通地區的地層屬揚子地層區,大部分地區為第四系覆蓋,僅狼山地區有泥盆系出露,據地質鉆孔揭示,還有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和部分中、新生界地層。區內第四系為一套砂層與粘性土層交替出現、具韻律變化的松散沉積物,以沖積為主,厚度200-360m。沉積物層序復雜,相變頻繁。根據沉積時序的差異,第四系又可分為下、中、上更新統和全新統。1、下更新統沉積物分為三部分。下部沉積物為沖積成因,主要為河流相沉積,分布一套含礫中粗砂、粉細砂夾粉質粘土,具有明顯的河流沉積結構;中部沉積物以沖積為主,局部為沖海積成因,垂直結構與下更新統下部相似,空間分布有差異。以粗砂??細砂為主,沉積物粒度變化較大,海安、磨頭一帶為含礫中粗砂,向上變為粉細砂,應屬古長江主河道所在位置。其它地區均為細砂和粉砂,局部地區上部為泛濫原相粉質粘土;上部沉積物其成因類型仍為沖積,但巖性結構與中、下部不同,沉積物粒度明顯變細,以粉質粘土、粘土為主,少量為粉細砂。2、中更新統沉積物分為兩部分。下部主要為沖積成因,局部地區為海沖積。沉積物包括泛濫平原相沉積、邊灘沉積等。泛濫平原相沉積以細砂為主;邊灘沉積以粗砂為主。3、下更新統沉積物分為四部分。下部沉積物多為沖海積成因。巖性以含礫中粗砂為主,部分地區含有海相微體古生物化石;上部沉積物為分流河道相沉積,巖性以粉砂、粉細砂為主;中下部沉積為沖積成因,局部有沖湖積,巖性以粉質粘土、粘土等粘性土為主,局部夾粉細砂;中上部沉積物成因類型以沖海積為主,局部分布有瀉湖積。巖性以含礫中粗砂為主,部分地區分布粉砂。4、全新統全新統沉積物大致分為三部分,成因類型較為復雜,主要有沖積、沖海積及瀉湖積等。下部為一套粉砂、淤泥質粉質粘土沉積;中部沉積物成因類型以海積為主,包括粉砂、粉土及淤泥質粉質粘土;上部沉積物成因類型以沖積、沖海積及湖沼積為主,包括粉砂、粉土。二、地質構造南通地區位于揚子準地臺最東段,基底形成于元古代,以輕變質巖系為主。震旦紀至早三疊世,形成下揚子海盆,是一個沉降拗陷帶,在穩定地臺型沉積環境下,交替沉積了巨厚的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地殼運動以升降運動為主,海水多次進退。三疊紀晚期的印支運動,使區內地層產生褶皺并伴隨斷裂,形成大致北東向的隆起和拗陷,下揚子海消失,轉而成為陸相環境。燕山運動使區內地層發生強烈斷裂,生成北東向隔檔式斷裂帶,斷裂以東北向即縱向斷裂為主,伴有北西向橫張斷裂及東西向斷裂。沿斷裂帶有大量中基性,中酸性巖漿侵入和火山噴發。晚侏羅世和晚白堊世,在山間斷陷湖盆中有河湖相碎屑巖和火山碎屑巖沉積。古近紀(早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使差異升降活動加強,如皋西北部和海安一帶為蘇北??黃海拗陷,總體顯示持續性下降,河湖相碎屑沉積物厚度超過2000mm。南通沿江地區屬南通??南沙相對隆起區,缺失古近紀地層沉積。新近紀(晚第三紀)全區整體下沉,沉積了雜色碎屑巖,但大部分屬砂層與粘性土層交互的松軟地層,尚未固結成巖。四、水文地質南通市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按含水介質的成因時代、埋藏條件及水動力特征等,自上而下可劃分為五個含水層組,即孔隙水含水層(Q4)、第Ⅰ承壓含水層組(Q3)、第Ⅱ承壓含水層組(Q2)、第Ⅲ承壓含水層組(Q1)、第Ⅵ承壓含水層組(N2)。1、孔隙潛水含水層除基巖裸露區外,全市均有分布,主要賦存于50m以淺的第四系全新統地層中,該含水層為濱海-河口相沉積,具河口三角洲相特征。含水層巖性為粉砂、粉土及粉細砂層,在垂向上有上、下段粗,中段細的特點,平面上有西粗、東細,中部粗、南北兩側細的規律。其厚度一般為10-30m不等,厚者可達60m以上,分為上(民井)、下(淺井)兩段。潛水位埋深一般在1-3m,局部地段小于1m,具自由水面。下段含水層具微承壓性,局部地段與第Ⅰ承壓水相通。涌水量:上段小于10m3/d,下段可達100 m3/d以上,水溫一般在15-20℃,隨季節而變化。水質:由于受沉積環境及海侵的影響,總體屬咸水,后隨海水退走,受上游淡水逕流和大氣降水滲入及地表水等參與交替局部發生淡化,故水質復雜,區內沿江一帶已淡化,屬淡水-微咸水區(礦化度1-3g/l),向東逐漸變咸。水化學類型一般為Cl-Na型,局部演變為Cl?HCO3-Na或HCO3-Na型。2、第Ⅰ承壓含水層組分布范圍與潛水含水層基本一致,該含水層組為上更新統(Q3)地層,主要為長江河口相松散砂層組成,曾遭到二次海侵影響。該含水層頂板埋深一般為50-60m,隔水頂板巖性為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局部為粉土、粉砂與粉質粘土互層,厚度10-20m不等,隔水性不均,局部地段缺失使該承壓水與潛水相通。底板巖性為灰黃、棕黃色粉質粘土、粘土及淤泥質土,厚度不穩定,厚者為20-30m,在騎岸一帶缺失,使Ⅰ、Ⅱ承壓水相通。含水層組巖性:主要由卵、礫石層,含礫粗砂、中粗砂、中細砂、細砂、粉細砂組成,由粗到細具二個以上沉積旋回,其顆粒粒度與古河道分布有關。含水層分布較穩定,厚度較大,天生港-蘆涇港一帶及白唐橋、小海朝陽紗廠區段厚度為40-50m左右,向外厚度為50-80m,在偏西北部如皋-如東一帶厚度可大于100m。水力特征:Ⅰ承壓水水位埋深一般為2-3m,在市區和三廠一帶開采量大的單位,埋深達5m,最深處已達6m以上,因承壓性能不均,局部為微承壓或呈天窗與潛水相通。含水層含水極豐富,補給源充足,單井出水量一般為2000-3000 m3/d,大者超過3000 m3/d,最小者也不少于1000 m3/d。水溫較穩定,一般在17-20℃之間。水質:由于受到二次海侵影響,礦化度較高。如皋南部和南通市區沿江地段屬淡化帶,為礦化度1-3g/l的微咸水區。向北向東礦化度增高,漸變為半咸水區和咸水區,沿海地帶礦化度普遍大于10g/l。3、第Ⅱ承壓含水層組該含水層組分布比較穩定,由中更新統(Q2)地層組成。屬海-陸交替相,以河湖相沉積為主。頂板埋深一般120-130m,含水層厚度變化較大,大部地區一般小于40m。閘東、狼山、張芝山沿江一帶該含水層組較薄,并局部缺失。巖性以細砂、中細砂為主。水質:海安西北部和任港-平潮及新開以南沿江地段為淡水微咸水,其余皆為半咸水,咸水。單井涌水量為1000-2000 m3/d,一般靜水位埋深1.87-2.93m不等,但在海安縣西北境內為主要開采層,因開采影響,水位埋深已達10-20m。4、第Ⅲ承壓含水層組該含水層組由下更新統(Q1)地層組成,其分布受古地形、古河道演變制約,具河床、漫灘或沖湖積相變化特征。含水層頂板巖性由粘土、粉質粘土,含少量鐵錳結核及鈣核,其厚度一般為15-30m,最厚處可達58m以上(通州市二甲一帶);其底板巖性為雜色粘土、粉質粘土,厚度大于10m,厚者可達57.60m(唐閘一帶)。故第Ⅲ承壓含水層頂、底板隔水性良好,儲有優良淡水,是本區主要供水水源。含水層頂板埋深一般為180-200m,趨北漸增至200-220m,西部含水層組一般分為1-2段,東部增多為2-3段。大部分地區含水層總厚度大于30m。含水層巖性主要為含礫中粗砂、粗砂、細中砂或含礫粗砂、中細砂、粉細砂等,頂、底部含泥質成分較多,局部為泥礫、砂卵石層。礫石多細礫,含量占總量約5-15%,砂粒礫徑一般2-7m,卵石直徑一般為2-4cm,大者7-10cm,磨圓度較好,分選性不佳,可見2-4次沉積旋回層。含水層組富水性與分布厚度及巖性有關。厚度大、顆粒粗者,富水性為大。反之,富水性變小。通化廠、白唐橋、楊家坪一帶為水量豐富區,單井涌水量大于3000 m3/d;陳橋鄉-西亭及市第三化工廠-長岸村、制藥廠-觀音山鎮一線及新開鎮、富民港開發區一帶,為水量較豐富區,單井涌水量為2000-3000 m3/d;平潮-幸福-秦灶-橫港一線及竹行-南興地段為水量中等區,單井涌水量為1000-2000 m3/d;狼山-小海及金余一帶受基巖隆起影響,該含水層趨向缺失,在其邊緣和天生港一帶,含水層厚度較薄,為水量貧乏區,單井涌水量小于1000m3/d。水質:除局部地段為微咸水外,大部分地區皆為淡水,但在長時間強烈開采影響下,水質呈現礦化度緩慢升高變化趨勢,六十年代市區Ⅲ承壓水礦化度在0.5g/l左右,1992年礦化度一般已達0.6-0.8g/l,水化學類型主要為HCO3-Na?Ca及HCO3 ?Cl-Na型,偏硅酸和鍶含量較高,均達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界限指標。5、第Ⅳ承壓含水層組該含水層為上第三紀(N2)沉積地層,以河湖相沉積為主,埋深較深,資料甚少。據少量鉆孔揭示,含水層組有上、下段之分,埋深一般在250-350m不等,局部地區達1000m,厚度5.90-28.34m,狼山周圍缺失。含水層組巖性主要為多層狀中細砂、含礫中粗砂、粗砂、少量卵礫石層及細砂、粉細砂層,夾薄層粉質粘土,具上細、下粗的多個沉積韻律,多為松散狀,局部半膠結。頂、底板隔水性良好,為粘土、粉質粘土,多光滑裂面,局部半膠結半成巖。單井涌水量大于1000 m3/d,水位埋深一般在0.42-14.80m,在如東縣北部沿海鄉鎮區因開采強烈,已形成小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達40m。水化學類型為HCO3? Na(Na?Ca)型,礦化度0.74-1.50g/l,均屬淡水或微咸水。五、工程地質1、巖體工程地質特征巖體僅在狼山地區出露,地層為古生界泥盆系茅山組(D1-2ms)、五通組(D3w),可進一步分為兩個工程地質巖組:(1)層狀堅硬砂巖夾軟弱粉砂巖、頁巖巖組:分布于山體下部,由茅山組(D1-2ms)組成。巖性為紫紅、棕黃、棕灰色厚層狀中細粒石英砂巖,夾粉砂巖及砂質頁巖。出露厚度約150m,未見底。石英砂巖抗壓強度一般>30Mpa,屬半堅硬至堅硬類巖體。粉砂巖及粉砂質頁巖抗壓強度一般<30mpa,屬軟質巖體。(2)厚層狀堅硬砂巖巖組:分布于山體上部,由五通組(D3w)組成。巖性為厚層狀中粗粒石英砂巖,抗壓強度一般>100Mpa,底部有一層紫紅色含礫石英粗砂巖,礫石以石英為主,礫經2-20mm,該層厚3-5m,可作為與茅山組之間的分層標志。2、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區內50m以淺主要為全新世三角洲相松散沉積物,總體上土體結構基本相似,但其中厚度不等的夾層較多,巖性巖相、厚度在平面和剖面上都有變化,據區域鉆孔和本次補充鉆探資料揭示,自上而下,可大致劃分為7個工程地質層:第Ⅰ工程地質層:巖性以棕黃色、褐黃色粉質粘土為主,沿江沿海地段漸變為粉土,厚度一般2.5-3.0m。第Ⅱ工程地質層:巖性以灰色粉土為主,部分地區為粉質粘土與粉砂互層,局部夾淤泥質粉質粘土,飽水,厚度一般5-10m。第Ⅲ工程地質層:巖性以灰色、淺灰色粉砂為主,稍密-中密,局部為粉質粘土或細砂,飽水,厚度一般10-20m。第Ⅳ工程地質層:巖性以深灰色淤泥質粉質粘土為主,間夾粉砂薄層,微層理發育,軟塑-流塑,厚度一般3-15m。第Ⅴ工程地質層:巖性以灰褐色粉質粘土、粉質粘土與粉砂互層為主,微層理發育,軟塑-流塑,厚度一般10-25m。第Ⅵ工程地質層:巖性以灰、深灰色粉砂與淤泥質粉質粘土互層為主,厚度一般10-15m。第Ⅶ工程地質層:巖性以灰色粉砂為主,中密,局部夾粉質粘土,厚度一般7-20m。六、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工程活動創造財富的同時,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也日趨強烈。過度開采、消耗有限的資源,無節制的排放廢棄物,都會嚴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
福建稅務局電子稅務局登錄
時間:2024-02-23 08:0:12肇慶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
時間:2023-09-14 21:0:15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網
時間:2023-09-19 21:0:03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網上
時間:2023-09-18 14:0:46